第395章 大商人(第2/2頁)

在淮南之戰結束,大軍凱旋,能活著回京的官兵都是腰包鼓鼓,同樣的,有不少京城商賈看中那些“戰利品”,就連三司使都得拿出一部分戰利品變賣以彌補財政,準備撫恤犒賞。

而這樣的生意,像康寧這樣的聰明人,早在淮南就已經幹過了。

有淮南之戰的經驗,後續幹起這些事來,就更加得心應手了。取荊襄,收湖南,滅孟蜀,都是一般的模式,哪怕是當時已經一片凋零的湖南,都讓康寧搞了不少“特色產品”,而平蜀之後那場變亂的背後,則是一場饕餮的狂歡盛宴,入蜀漢軍們平叛立功,似康寧這樣的“官商”則像禿鷲一般啃食這大軍犁過剩下的腐食爛肉。

一直到第一次北伐時,大漢的財政已經寬裕不少,也開始打富裕仗了,那時候為滿足北伐軍輜的轉運需求,通過民間車船商隊分擔壓力,規模也更大,在價錢上也讓利了。

但那時,已經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參與進去了,有資格的除了康寧這樣的上車早的,就是由一些背靠權貴抑或幹脆就是退役官兵組成的商隊,而那些散船、散車,只是通過這些人拉活罷了。

當然,這仍舊只是一種運力上的補充,他們效率更高,損耗更小。只是朝廷不可能把關鍵物資以及大軍後勤寄托在這些商賈商隊身上,最主要的還是輜重部隊,以及幾十上百萬的地方民丁,這些可是丁役,朝廷在前期基本只需要承擔轉運路程上的損耗,等戰後才需根據情況發放一定撫恤。

而與過去發戰爭財有所區別的是,在第一次北伐戰爭中,康寧很克制,因此避免像一些肆無忌憚的商人那般被安上囤積居奇、乃至通敵叛國的下場,財產盡沒不說,還家破人亡,永世沉淪。

康寧發力,是在戰後,幫助打掃戰場,尤其是南口、錦州這樣的大戰場,其中殘存、遺漏的,可有不少好東西,敏感的東西不敢碰,但軍民兩用的就可以放心大膽地整理。

在漢軍很多戰役之後,一些普通的剩余物資,都是直接分給隨軍民夫以及當地百姓的,就更別提損壞的糧、木、衣、鐵,死傷的馬匹牲畜了。

如此風雨三十年,等大漢一統南北,北逐契丹,天下逐漸安定下來之後,康寧所積累的財富已經是十分可觀了。

於是康寧開始嘗試著開始轉型了,王彥升印象中“賣皮貨”的,就是康寧後來經營起來的,專門收集各種上好皮毛,制成各種皮具,為此還專門地建立了幾座大的手工加工場。

所制皮貨,大部分是賣給兵部下屬的軍器坊以及軍隊,這可是皮貨消耗大戶,而對民用,則主打高端市場,十多年下來,已是大漢城市高档皮具市場的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