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影響力

符皇後的崩逝,對於大漢帝國而言,毫無疑問,是有如晴天霹靂般的大事,影響很大。雖然她與劉皇帝並非相識於微末,並且二者的結合帶有極強的政治因素,但同樣是創業夫妻,也曾共度時艱。

符後也靠著她過人的膽識與出眾的賢能,得到了劉皇帝的認可與尊重,真正走進了劉皇帝的內心。劉皇帝早年也好漁色,後宮嬪妃眾多,給他生兒育女者不知凡己,但人間只有一個大符。

即便是以賢良明理著稱,深受劉皇帝信任的折妃,更多的考量,也是政治因素,再加上那麽些許“集郵”的情趣。

夫妻兩風雨同舟幾十年,感情之深厚,旁人知曉,卻難真正體會。對於劉皇帝而言,符後是他心靈的港灣所在,是他精神寄托所在,有太多不可與人言,只有符後一人可說。

符後一去,世間再沒有任何一人,能夠讓劉皇帝徹底卸下偽裝,也再沒有一人,能讓他敞露心扉一訴衷腸。

符後一去,幾乎意味著,劉皇帝保留的最後一絲人性與真良也將隨之而去,留下的只是一只名為“皇帝”的政治生物。在為人上,再沒人能敦勸他,即便有,那招來的難說禍福。

因此,符後的崩逝,傷心絕不只劉皇帝一人,感到惋惜,感到震動,甚至感到恐慌的,大有人在。幾十年下來,內外臣民,接受過皇後幫助,體會過皇後恩德的人,成千上萬。

上至公卿貴族,下至平民百姓,他們長久地感念符後,也自豪大漢有這樣一位賢後,尤其是一些貴族大臣,在面臨一些困境之時,符後是最能帶給他們希望的人,特別是在面對劉皇帝責難的時候。

然而,隨著符後辭世,這樣的情況,再也不存在了。皇室人員眾多,但不論是拈酸吃醋的嬪妃,還是爭名奪利的皇子,抑或是埋怨劉皇帝的公主,對皇後從來都是尊重的,因為她識大體,處事公正,經她決斷的人或事,從無反復。

這還只是當下的,有些工於心計,善於投機的人,眼光則放得更遠了。他們看到了,皇後之逝,對於大漢政局可能造成的影響。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知道,太子之位,穩若泰山,原因有二。一是劉皇帝的信任培養,二就是皇後。甚至於,在大多數人眼中,在此事上,皇後的份量要更重些。

因為劉皇帝有那麽多皇子,那麽多人中龍鳳,只要有心,挑誰當太子都有可能。但是皇後所出皇子,拋開魏王劉旻不算,就這麽兩人。而只要皇後在一日,那麽任何人都難以真正挑戰劉旸的地位。

皇帝與皇後,就像兩根天柱,各據一方,支持著太子。如今,一柱傾塌,獨余劉皇帝一人,而沒有符後“制衡”的皇帝,可能性太多了。

至於劉旸秉政多年,積累的勢力與人望,包括整個符氏家族,那些只能算是底蘊,他們的能量真正爆發出來,形成最強勁的支撐力量,當在劉旸繼位之後。

而眼下,若是讓這些人,支持太子與劉皇帝作對,只怕也是敢想而不敢做。如今,有太多公卿大臣,在劉皇帝面前氣都不敢大喘。

即便,這十年來,劉皇帝是大肆下放權柄,但自上而下,所有人都知道,帝國的主心骨,仍是那個垂拱於崇政殿的劉皇帝。

老皇帝過去的豐功偉績,以及幾十年當國形成的威望,實在太高了,高到讓人難以生起反抗的念頭。基本上,只要他不昏聵到一定地步,誰都難以挑戰他的權威,這幾乎是對全天下臣民形成的思維慣性。

年紀上來後的劉皇帝本就喜怒無常,符後一去,今後怕是誰也把不住他的脈了,可以想見的是,日後的劉皇帝,將成為大漢帝國最大的不確定因素。

因此,對符後之去,有的人只顧著悲傷,有的人則感到憂慮,而還有的人,面露哀慟,內心則竊喜,若無此巨變,他們怎麽能有機會呢?

不過,符後崩逝可能帶來的帝國政治格局的變化,具體會如何,猶待時間的檢驗。而就眼下而言,宮廷震動,朝堂震動,東京震動。開寶二十二年的中秋,史冊上注定要留下深刻的一筆。

朝廷的活動重心,迅速從歡度中秋、君民同樂,轉移到國家大喪、滿城舉哀上來。只一夜的時間,宮廷各處的那些花燈彩帶,都被替換成了白綢、素幡,所有鮮艷的顏色都被遮擋起來,東京城內也一樣,從夜間就開始躁動起來。

從朝廷到民間,從官吏到士民,表現出了極高的效率,只用了一夜的時間,滿城縞素,這對百萬人口的東京城而言,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當然,這其中,夾雜了太多人對皇後崩逝的哀悼與痛惜,很多人,都是自發行為,要為符後送行,以白替紅,是他們力所能及地對符後表達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