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大朝會

開寶二十年,夏六月,初八。

晨曦初露,天色尚且朦朧,崇元殿前,東京城內的公卿貴族、文武百官們,正緩慢地通過步廊登上殿台,卸履入殿。

一切秩序井然,氣氛嚴肅而莊重,能夠參與大朝會的,都是五品以上官員或者是禦史、拾遺、補闕這樣的諫臣,對於大部分上層權貴而言,一年之中,也難得起這麽早。

朝會制度,依舊朝廷最嚴肅的制度之一,但是,經過這麽多年,實則也僅僅保留著一個形式了,時至如今,也沒有什麽官員會認為,通過朝會能議出什麽實際的東西來。

但是,每逢朝會,必有大事,這也是朝中幾乎每個人的共識。那麽今日,所謂何事?每個人,心中都難免生出這樣一個疑問?

很多人,都不由地把目光投向前列的那些重臣們,想要從他們的反應中窺探出些什麽,當然只是做無用功,那一個個,哪一個不是老奸巨猾,城府深厚。

崇元殿內,幾排宮燈把殿宇照得透亮,內侍們垂手束手,恭敬地侍奉兩側,百官依品階次序落座,畢竟不是西京的乾元殿,這樣人員齊整的朝會,從未擴大過的崇元殿也顯得有些“擁擠”。

人離得近了,這關系似乎也就拉得近了,也更方便說話了,一些矜持的議論聲,也就自然地在殿中響起。皇帝未駕臨之前,還是有他們討論、串連的余地。

“這場朝會,來得突然,頗不尋常啊!”處於殿中末尾的幾名言官,見這陣勢,不由小聲議論著。

“是啊!既非逢年過節,也不是什麽大典,陛下也有兩個月沒有大朝,也不知此番是為何事?”

“莫非是河西之事?”

“我看不像,河西之案雖則震驚朝野,但以陛下的處事風格,如今不論是廟堂之上,還是西北地方,早已行動起來,相關部司也早已經遣派幹吏前往調查,這等情況下,何必拿到大朝上來討論……”

“此言有理,昨日傍晚,方才接到通知,看起來,有些倉促啊!”

“連歸養既久、不問朝政的榮國公都出來了!”一人望向位次居前的趙匡胤那邊,目光中帶著少許探究。

“恐怕有大事!”

朝廷總是這般,一有些風吹草動,就難免議論紛紛,蜚短流長。但大部分人,也僅止於此,底下人都揣測諸般,那些手握重權的大臣們,又豈能沒有猜測。

而他們,通常耳目更清明,消息更靈通,嗅覺更敏銳,但即便如此,此情此景,眼前也有如蒙上了一層迷霧,難以窺測。

過去,每臨大朝,都會提早準備,並且把相關議題整理好,連流程都是固定的。但此番,明顯不一樣。

議論多了,聲音就難免嘈雜,並且越聚越大,這精英齊聚的崇元大殿上,一時之間與東京城內那些茶寮酒肆內的氛圍差不多了。

見此情形,端坐臣席首座,正閉目養神的趙普睜開了雙眼,環視一圈,重重地咳嗽了兩聲。咳嗽聲短促而有力,穿透力十足,就像具備著特殊的能量,一下子就改變了殿中的氛圍,漸漸的,議論聲停止了,所有人靜氣凝神,不敢再多言,靜靜地等待著劉皇帝的道來。

這一等,就是大概兩刻鐘,在所難免地引起了一些驚疑,不是這些大臣們耐性不夠,只是那種異樣的感覺縈繞於他們心頭。像這樣的正式嚴肅的場合,劉皇帝是幾乎不會讓滿殿朝臣如此枯等的。

一直到喦脫以其高亢的聲音唱道“陛下駕到”,所有人都肅容挺腰,起身迎拜,這一刻,所有人的小心思仿佛都停止了。

劉皇帝是與太子劉旸一道前來的,一身簡便的龍袍,在所有人或恭敬、或畏懼的目光中,隆重出場,表情平靜如常,看不出絲毫異樣,但依舊讓人不敢側目。

太子落後半步,步伐穩健地跟隨,只是,神情之間,似乎多了幾分凝重。

登上丹墀,落座,接受百官朝拜,劉皇帝稍微掃一圈,目光在趙普、盧多遜這二者身上稍微停留了下,而後大手一揮,免禮平身。

這場朝會,以一種平淡的方式展開,還是議了一些東西,比如擡升治安執法職吏地位,給天下捕吏分級定品。

這是順勢而為的事情,一直以來,大漢都實行的官吏分流制度,官與吏之間,也有一道巨大的鴻溝,天下官吏成千上萬,但屬於朝廷正授的官員,卻是少數,並且這個比例,正在不斷變大。

以一縣為例,真正有官身的,只有縣令、縣城、縣尉、主簿,至於其他,全都屬於不入流的雜吏。然而,真正做事的,恰恰是這些吏,而吏也是整個大漢管理體系中最龐大,也基礎的一個群體。

關於提升“吏”的地位與待遇,朝廷中也爭論了許多年了,但始終沒有一個結果,支持的人不少,但反對的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