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勞民傷財(第2/2頁)

關鍵在於,以趙普為首的朝廷,對兗州府這邊的工作很是支持,尤其體現在錢糧及各種建築資源的支持上。

過去的一年,財政司不論是在廷議還是在劉皇帝面前,都不只一次大吐苦水,抱怨財政拮據。但在兗州府展開的這些工程上,一次性便調撥了上百萬貫錢,沒有任何折扣。

錢,畢竟得花在刀刃上,顯然,對於財政司的宰臣而言,封禪就是刀刃上的大事,政治正確的事情,容不得一點質疑與怠慢。

因此,同樣是勞民傷財,至少在兗州府內進行的諸多工程中,倒也沒有造成民怨。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與尋常時期的勞役、兵役負擔不同,這一次是勞有所得,口糧、被服、工具都由官府提供,被征召的勞役們只需要提供他們最有價值的勞力,並且每個人都能根據勞動成果獲得錢糧、役期上的獎賞。

按照朝廷的指示、兗州府的解讀,那就是封禪大典是陛下與朝廷的大事,在這其中,體現的是皇帝的功業、朝廷強大、國家的富足,不能以壓榨百姓以達目的,相反,要在這個過程中,展現出順天應民,恩澤於民。

上百萬貫的款項及各項資源揮灑下去,對於兗州當地的官民而言,也確實算得上是一份福音。

而在過去的開寶十年冬季中,兗州府也明顯成為了中原州治中最具活力的一地,顯然,由於封禪的影響,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哪怕只是一時的。

在過往大漢展開的諸多工程中,哪怕是河工直道、兩京重建這樣的重點工程,都難說是一片風清,否則後面也不會爆發出那麽多的貪腐弊案。

但在兗州府內進行的各項工程,則可以用清澈透明來形容,除了張齊賢近乎變態的監督落實之外,也在於事情的嚴肅性。

這種政治任務,辦好了是功績,辦不好就是罪過,哪怕是些客觀因素,都難贖罪,而若因人為因素出了岔子,那就要人命了。

一直到開寶十一年二月十五,在會和了自洛陽東來的皇後、太子、宗室、公卿及百官之後,禦駕正式自開封出發,東向兗州,目的泰山,進行封禪。

同樣一件事,在開寶十年,就不合時宜,到了開寶十一年,就是人心所向,萬眾推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