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勞民傷財

泰山在天下群山中的名氣,歷來是很大的,作為齊魯大地的擎天一柱,也因為自古以來這座實際稱不上高峻的名山身上被賦予的特殊意義。

即便是五嶽之首,岱宗名勝,也沉寂多年了,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雖然不乏遊人墨客登高望遠,但那只是過客。

在泰山周邊,是居住著一些村落的,依靠著山林,也守護著。不過,山裏山外,分布比較零散,就是官府收稅,有的地方都需要跑個上百裏,傳達政令。

一直到開寶十年,在知州張齊賢到任之後,迫於身上肩負的特殊使命,目光首先便投向了泰山地區。

親自走了一圈,察其弊端,即書文表奏,請示在泰山之陽,新設一個行政區,將周遭幾十個村落都囊括其中,級別不算高,只是一鎮,名為岱嶽鎮,並直屬兗州府。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大漢的“城鎮化”趨勢是大跨步向前,在過往節度軍鎮的基礎上,於州縣治下設立了無數市鎮,這大概也是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變化。

這些鎮級官府,不只體現在行政區劃上,更突出的還是蘊含的經濟屬性。當然,新成立不久的岱嶽鎮,其身上的政治意義顯然要更濃厚些,或者說,就是張齊賢為了完成政治任務而展開的舉措。

在過去的一年中,除了近半年的抗災救民以及災後重建事宜之外,自知州張齊賢以下,整個兗州府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泰山地區的治理上。

當然,行政上的整頓只占其中一小部分,最最要的,還是兗州政府對泰山進行了一次“美容”。

在開寶十年的秋冬季,在河南、河北受災州縣忙著善後安民重建事宜時,與之比鄰的兗州同樣是一派熱火朝天,忙著開山修路,壘土築壇,總之,大興土木。

三四個月的時間內,兗州府征調了七千余民勞力,進行工程建設。對於兗州府來說,這樣規模的民力征發,已經是大動幹戈了,甚至可以肯定地說,耽誤了正常的民生建設,乃至農事。

但是,有些事情,是不能僅從經濟民生價值的角度上去看待,政治優先前提下,一切都得讓步,而在這帝制社會下,皇權則更大於天。

泰山那久未經營的古舊狹窄的山道進行大規模的擴寬,整齊地鋪上石階,開辟出一條直通岱頂的通天之途來。

在山頂,建立一座登封壇,寬九丈、高五尺,四面設陛。同時,打造了一作高九尺、寬五尺的石碑,當然,宣傳中是天然發掘的一塊原石,其作用便是記敘劉皇帝那一系列的豐功偉績。

在山下,背靠汶水,正面泰山,居中之地,建立了一座封祀壇,以五色土砌就;在與泰山隔汶水相望的梁父山,同樣開通山道,於山頂興建一座降禪壇。

同時,從岱嶽鎮到泰山、梁父的道路,也經過修整,道路的質量標準,也達到直道的要求,甚至超過之。清一色的白石板,平整筆直,而自建成之後,就沿途設有巡路使,不許任何人車牲畜踐踏。

這幾處關鍵建築,也幾乎涵蓋了天子具體的封禪流程,可以毫不避諱地說,這幾乎是個大雜燴,不論從工程建設準備,還是從後續具體制定的典禮流程,都大規模地借鑒前人,能從中找到太多歷代帝王在封禪上的舉措,很多東西都是照抄。

但是,突出一個宏達,一個全面,其中主要貫徹的,則宰相趙普以及他領導的封禪籌備禮儀使團的意志。用趙普的話來說,就是劉皇帝的功業已經遠蓋以往所有的帝王,那麽在封禪典禮上,也全方位地覆蓋。

雖然劉皇帝正式下詔封禪,是在開寶十一年的崇元殿大朝會上,但具體的工作,早就從各方面落實展開了。

不論是開寶十年冬全國各地祥瑞湧現,還是東京上萬百姓到皇城下請命封禪,還是全國各地官員聯合上表陳情。

原本就是一件政治意義重大的典禮,經過這麽一番造勢,更給其增添了一份神聖性,也導致負責其事上上下下的官僚以巨大的壓力。

在兗州,張齊賢更是表現出一種求全責備,也事必躬親,哪怕是禦道上一棵樹的位置都要仔細比對。

最初還打算專門修通一條岱嶽鎮通往州城的新路,不過,在衡量規模以及修築成本後,放棄了。

畢竟,超過一百二十裏的道路,即便忽略汶水阻隔的問題,這樣的工程,也不是僅靠兗州府就能夠實現的,還是在有時間限制的情況下。

總得來說,兗州府在封禪準備的事宜上,是盡了全力的,沒有任何保留,府庫倉廩為之一空。簡單得總結一下,也只有勞民傷財了。

當然,這背後自然不可能僅僅依靠兗州府之力,那也不現實,除非不顧一切地壓榨民力,這畢竟與大漢的治國理念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