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鹽事暫定(第2/2頁)

此前,之所以會造成恐慌,引發民憤,也在於價格上漲得過快,過於瘋狂,甚至看不到停下來的趨勢。百姓大多是愚昧的,對於未知的事情,也往往存在一定畏懼。

更何況,老一輩的人,可經歷過國家初年的那堪稱恐怖的鹽價。要知道,在開國初年,京城一鬥鹽要兩百文左右,嚴峻的時候甚至奔三百去了。

那個時候,國家初立,經濟停滯,物資供應嚴重缺乏,鹽的供應也一樣,再加上貨幣體系的混亂,各種雜錢、爛錢充斥,另外,朝廷要維持運轉,也不可能放過鹽稅這一大利。

那個時候,百姓的日子,才真叫水深火熱,遭遇中貪婪且殘酷的剝削。雖然在劉皇帝的嚴厲整頓下,經濟秩序重建,高昂的鹽價,仍舊持續了好幾年,雖然沒有兩三百文那麽瘋狂,也不是後來的廉價可以比擬的。

一直到朝廷攻取淮南,從南唐手中搶得江北鹽場,再加上東部沿海鹽場的建設,以及河東鹽池的恢復開發,鹽的產量上來了,大漢百姓們才真正享受到平價鹽。

而隨著國家走向統一,經濟收獲長足穩定的發展,鹽的產量又取得了爆發式的增長,在劉皇帝的授意下,大漢方才維持了十多年極低的價格。這,本就是行政幹預的結果,惠及百姓。

此番鹽制改革,固然造成了一些問題,在一些財政司官員的眼中,卻是回歸正常的一個過程。

過去,朝廷維持著一個低鹽價,產鹽、運輸加售賣,這些成本累積在一起,導致朝廷幾乎在虧本經營,同時,不可避免地對各地鹽工、鹽民壓榨剝削。

一向作為朝廷的豐沛稅源,竟然有一日無法給朝廷帶來收入,固然惠及全天下的百姓,但這種情況本事就是不正常的,何況是大漢這樣一個帝國。這也使得財政司下屬的鹽鐵使,有些名不副實了。

此前,甚至有人提出,唐時鹽稅半天下之利,拿這個來舉例,以表示對當下朝廷鹽制的不滿。

雖然,這兩者並不具備可比性,但同樣能反應出一些問題。因此,鹽制改革,也並不僅僅是因為國庫虧空,而采取竭澤而漁的一種斂財手段,即便沒有那麽多的利益相關者,想要推動改革的人仍舊不少。

當下,大漢各地鹽場、鹽礦,每年產鹽約在七百萬石,即便按照上漲後的鹽價來算,朝廷在鹽稅上的收入都還不到兩百萬貫,這固然不是個小數目,但與朝廷整體財政相比,又算不得什麽了。

同時,根據大漢兩稅征收之法,當鹽稅、商稅以及其他稅收更充裕時,在土地所產稅額上,自然能夠更加寬松,同樣能夠讓利讓惠及民。

當然,這也只是中理想的狀態,朝廷的財政面臨著困難,各項開支持續增加,能不增稅,已經是仁義善政了,減稅,尤其在正稅中削減,同樣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