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邊事結論(第2/2頁)

宗室輪職地方的制度,也經由劉承赟、劉承勛二王以及趙普共同草擬,經由劉皇帝首肯,頒布出台了,自開寶九年之後,宗室子弟,學有所成者,都該到地方去歷練,或為政,或治軍,穩定邊陲,播育王化。

同樣的,勛貴子弟,也照此辦理,雖然沒有建立具體的制度,但劉皇帝下發了一道條文,有邊州軍政事履歷的官員,在升遷調任上,將得到更多的優待,履歷功勞評定,權重也更大。

西北、西南邊事定好一個基調,後續的鞏固政策措施將逐步展開,算是暫告一個段落。與此同時,西域事務,經過前後的努力,也有了一個結論。

黑汗國那邊,經過高昌之敗後,徹底息了東進的心思,坐看漢軍,平定北廷、輪台二地,將盤踞於彼的契丹殘余徹底消滅。

其後,在面對朝廷議和的提議,黑汗國也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甚至比大漢還要積極主動,雙方的接觸,進行展開十分順利。

當然,具體的談判細節,還需後續商量,但基本的共識是雙方卻有默契,只待黑汗國的使者來京,便能徹底定下來。可以肯定,等雙方達成和議,持續動亂了十多年西域局勢,將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西域的腥風血雨,也將雲消雨霽。

或許會唯一讓劉皇帝不樂意的,是於闐國那邊。於闐國君臣上下,對於與大漢加強交流,通好往來,很是積極,稱臣納貢,接受冊封,也可以接受。

唯獨一點,劉皇帝興之所來的挑撥其與黑汗國之間爭端的意圖沒能實現,於闐國君臣根本不上套,對於劉皇帝拋出的焉耆、龜茲數百裏之地,根本不動心,他們能夠守住自家國土,就已然心滿意足了,根本沒有外擴的野心。

當然,或許也是其聰明,深諳小國生存之道,黑汗國對遼、對漢沒有辦法,但拿捏他們,還是沒有大問題的,他們又怎會願意,為大漢前驅。此前,答應出兵配合漢軍對付黑汗國,也只是做了些動作,軍未出國境,大漢這邊已經把事情辦成了,接下來兩國修好便展開了……

人家無欲無求,劉皇帝也沒有太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