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面靜心動(第2/2頁)

然而,因為陵州的問題,他卻不得不避居守孝,苦苦等待。雖然陵州案,朝廷官面上並沒有問責他的意思,但結果確實是影響到了他的回朝。

也就是恰逢母喪,掩蓋了一些東西,但上下議論的聲音也少不了,更不缺幸災樂禍的人。趙普在西南,巡撫三道,屢受劉皇帝褒獎,這樣的情況,又豈能不受人嫉妒,只是大部分人,不像趙玭那般“耿直”,敢直接同趙普對著幹罷了。

“爹,兒看陛下此次西巡,或許就是您起復的機會了!”作為長子,趙承宗當然也了解老父的志趣與想法。

對於兒子的開解,趙普笑了笑,故作灑脫地道:“在西南待了多少年,也就操勞忙累了多久,難得有此閑情,還是該珍惜的。我對你祖母虧欠不少,在此守孝,也算彌補過錯吧……”

趙普說這話,顯然言不由衷。

趙承宗跟著默嘆,沉吟了一會兒,主動找起話題:“爹,兒有一問,敢請賜教!”

“你說!”趙普看了看他。

“關於遷都之議,雖然如今已塵埃落定,但您覺得東西兩京,哪處更適合為都?當初,兒也與一幹學友參與過討論,都難以說服對方……”趙承宗道。

聞之,趙普微微一笑,很簡單地給出一個回答:“陛下如要遷,誰還能反對嗎?爾等去糾結利弊,無謂之爭罷了!”

說著,趙普的雙目中流露出少許追憶之色:“我當初在陛下身邊任職雖然只有短短幾年,但對陛下,多少還是有些了解的。

當今天子,乃不世出之雄主,秦皇漢武之屬。陛下雖則推崇貞觀之治,效仿唐太宗廣開言路,從諫如流,每逢事,兼采群議。

然而,陛下向來是個極有主意的帝王,意志強悍而堅決,名仿唐太宗,然性情實類隋文帝。臣下之言,中意則采取,不合則拒納。

似遷都這等大事,拿出來供群臣討論,不過一試反應罷了,如何決議,全看聖心。別看虞國公被奉為師表,然此事,他說話也不起作用。

兩京之選,互有利弊,於大漢而言,都堪稱恰合,於國無害。因此,如當初我在朝中,都不需費那無謂的口舌,俯首聽詔即可……”

聽趙普這麽一番話,趙承宗愣了下,不禁嘀咕道:“如此,不就是逢迎諂上了嗎?”

聞言,趙普立時瞪了他一眼,趙承宗立刻止口,小心地道:“兒失言了!”

“我同你說的話,切不可傳將出去,否則,必取禍!”趙普嚴厲道,畢竟,這涉及到一個非議皇帝的問題,性質惡劣。

“兒明白!”趙承宗自然不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