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第2/2頁)

勉強算得上幸事的是,與南唐和議之後,淮河解禁,兩國商賈互通往來,新舊榷場大開,江淮之糧北運,未成阻礙。南唐商旅,賈糧北上,販與中原,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原糧荒。同時也造成了,大漢錢貨外流。

劉承祐雖患之,但與肚中的饑餓相比,身外之物,也算不得什麽,只是大漢的士民百姓,更窮了。

從國家層面,劉承祐也主動向南唐購糧,拿出了不少的誠意,以北方的牛馬驢羊相易,甚至給了一千匹戰馬。要知道,即便處於北方,苦於馬匹來源,戰馬對於大漢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稀缺的戰略物資。

果然,南唐那邊,李璟很大方,朝臣很開心……倒是韓熙載,做著最後的努力,提議唐主發兵北伐,然後被毫不猶豫地拒絕了,畢竟兩國才交好不足數月,和平來之不易,豈能輕啟刀兵。

要是將漢軍逼急了,十萬頭餓狼南下就食,可就悔之晚矣。再加劉承祐此前隨手布置的離間之策,使得李璟對韓熙載還是生出了些想法,又加敵黨政治正確般的反對,未握實權的韓熙載根本沒有實現抱負的機會。

據聞,進言失敗後,韓熙載於府中酩酊大醉,並直言,大唐再也沒有進取中原、還復舊都的機會了……

而大漢這邊,蝗災雖然猛烈,盡心盡力下,勉為控制。只是後遺症的處置,有些頭疼。

然幾乎與蝗災同時進行的,是旱情。也是在六月,六月底,波及範圍同樣不小,邠、寧、澤、潞、涇、延、鄜、坊、晉、絳等州,幾乎囊括了整個關中,河東地區也小受影響……

在災害不斷的大背景下,難免人心浮動,京中便有流言,說是天子無德,劉承祐施政不善。對於這等濫言生事者,劉承祐表現並沒有過分的波動,只是武德司密探四出,開封府逮捕了一大批人,從速判處,同時朝中的幾名官員,也因管不住嘴,被捉拿下獄流放,然後死於流放途中。

重懲措施下,再加劉承祐不斷遣人宣揚他的功德舉措,扭轉輿論,京中乃安。

震災、蝗災、旱情,在幾乎是全國性的天災侵襲下,大漢王朝,這個新生的政權,卻似一個老邁的旅人,接受著最嚴苛的考驗,步履維艱,踽踽而行。

所幸,在這兩年之中,劉承祐諸多措施,鞏固著他的政權,方不致於崩潰,甚至還能勉力迎難而上。可想而知,原本的歷史上,又是天災,又是兵禍,將臣貪鄙,那個時候的大漢王朝又是何等難過,中原的百姓又是怎樣一副水生火熱的場景。

劉承祐很是感慨,原主亡國殞命,並不冤枉。

當然,縱前路艱難,但對已經意志磨煉地堅如鐵石的劉承祐而言,並不能動搖他絲毫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