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十年育樹,百年育人(八)(第3/4頁)

清末,省府書院內。

兩位夫子正在一邊收拾書籍一邊聊天,臉色平靜裏帶著一點惆悵。

“聽說了沒?咱們這書院要被改為大學堂了,說是要仿照新式學校。”

“聽說了,不止是咱們,府學和州學都要改為中學堂,然後各處的縣學和社學,都要改為小學堂。”說話的夫子停了一下,然後又道,“而且,不再只授經學,要和新式學堂一樣分為不同的科目。”

另一位夫子也頓了一下,臉上浮現起似笑非笑的淒惶笑容:“怎會如此?這些可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說不要就不要了?”

“誰知道呢,不過肯定也不是完全不授,只是只作為一個科目來講。”

“哎,世風日下,世風日下咯!”

在老夫子不理解的眼神裏,畫面一變。

人們紛紛剪去了辮子,變成了短發,就連女子也是如此,旗袍馬褂變成了洋裝西服,街上的馬車逐漸變成了人力車和小汽車。

老舊的東西在慢慢的消失。

這裏面包括了不好的,但也包括了好的,與此同時,卻又有了新的“不好”正在壯大。

【華夏的整個教育體系,迅速的進入到“科學”時代。】

【但是!】

【這樣倉促的毫無準備的與過去割裂,帶來的不僅有煥然一新,還有極為沉重的痛苦。】

【不管UP主之前說了經學裏有很多的糟粕制衡了華夏的發展,但必須要承認的是,那些傳承幾千年幾百年的經學是塑造華夏人精神世界的根基和筋骨。當它這麽倉促的被迫退出歷史舞台,卻又一下子找不到新的東西來替代它的時候,就會演變成一片混亂。】

【人們茫然四顧,忽然發

現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自己該往哪兒去。】

……

經學亡了!

無數儒生和士人痛哭出聲,只覺得天都要塌下來了。

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只是因為科舉而接觸了各種文史典籍,若是說他學得有多好,那肯定是誇張。

但此時,卻忽然覺得心中空落落的。

即使是沒怎麽接受過教育的普通老百姓,也都心中淒惶。

恰恰就如仙畫說的,茫然四顧,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要往哪裏去。

要知道,即使是目不識丁的老翁老嫗,也都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

,也都知道忠孝仁義。

這是浸潤在每一個華夏人骨子裏的東西。

如果要完全拋卻,不亞於剜去血肉,打碎脊梁。

有人惶惶問:“那以後就不教這些了?”

“教,”旁人回答他,“只是不只教這個了。就作為一個科目。”

又解釋了一下科目的意思。

那人放下心來:“教就好,我還以為完全不教了呢。”

明朝。

王陽明可沒有那麽樂觀。

他回頭看,透過窗戶看到自己書房裏那一架架的經書,悠然長嘆:

“科舉廢,經學亡啊!”

他早就看出,後世的教育本質應該是更注重在“實用”之上。

但經學,恰恰就是不實用的。

它教的,是為人的道理,是人的品格。

而不是實用。

沒有了科舉,經學是很難再走下去的。

“但,人是需要有思想的。”王陽明皺眉,“沒有思想的人,和野獸又有什麽區別呢?”

所以即使是仙畫,也點出了經學不再之後的混亂局面。

只是,王陽明陷入到沉思,一種什麽樣的思想才能兼顧經學的精髓與科學?

秦朝。

即使是已經不再學儒,改為了法家的李斯,也不免心有戚戚焉。

法家,也是包括在了經學裏的。

而天下的儒生們,尤其是魯儒,早就開始破口大罵,或者慟哭:

“禮樂崩壞!禮樂崩壞!天之將亡也!”

西漢。

董仲舒維持著一個姿勢,已經半晌都沒有動過。

院門外忽然想起了一陣腳步聲。

“父親!”

“爺爺!”

是聽到這裏擔心他的家人。

董仲舒這才轉了一下身,伸出手示意他們別進來,他想要自己安靜一下。

他看到自己手邊放著的一本《春秋公羊傳》,另外的書案上還有《禮記》、《論語》、《尚書》等等。

這些都是從他開始求學起就伴隨著他的東西。

沒想到兩千年後,這些書籍,這些知識會變得不再珍貴,不再受人重視。

雖然董仲舒在此前

對此就早有預料,但是此刻還是有著萬分的唏噓與悲傷。

他,以及各朝代的大儒們和名士們,在不同的時空注視著天幕。

仙畫中正好閃過一個夕陽的鏡頭。

溫暖橘色的光芒照耀大地,卻很快又變得深沉晦暗。

他們注視著,像是看到了經學最後的余暉。

……

【當然了,混亂的時期總是會帶來一點出人意料的小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