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十年育樹,百年育人(八)(第2/4頁)

不過好在,這群少年郎居然表現得很好。

看到那什麽球賽獲勝的時候,劉徹都覺得自己的心情好了幾分。

他喜歡看到意氣風發的少年郎。

他不期然的想起之前仙畫的那句“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來,還是有那麽幾分道理的。

果然,並不是華夏人不行,而是當時那朝廷不行。

若是換了他……切,算了,晦氣……他還是保證大漢的綿延,讓華夏後續不再淪落到此境地更好……

【除了派出留學幼童之外,清末還開始新辦各種新式的學校。】

【第一所就是由鹹豐十一年,也就是1862年的時候,恭親王奕沂奏請朝廷開辦的京師同文館。可以說,它是華夏近代教育的開端,主要是為了培養外語翻譯人才。】

【為了請不請外教這個事情,還扯了好一通皮。但不

請的話,翻譯學校根本開不下去,於是只能捏著鼻子先請了外教,打算之後再逐漸的換為國人。】

恭親王奕沂的府上,官員們正在為了請不請外籍教習爭吵。

好不容易爭出了定論,又開始為外籍教習和國內教習的薪酬吵起來了。

有官員直接把他們提交的預算給扔了回去,不可思議之極:“請一位外籍教習,你們居然開出了上千兩白銀一年!是瘋了嗎?!當朝廷錢多沒處花是不是?”

“◥◥[”

“那為何國內的教習的每月酬銀又只有八兩?”奕沂問道。

“王爺,就這已經是比國內其他地方的教習要高了一半了!總不能讓他們也拿和外籍教習一樣的酬銀吧?”

那這花費可就巨大了,而且朝廷肯定也不會同意。

奕沂皺眉:“但差距如此大,恐怕容易掀起風浪。”

“我已經想好了辦法。外籍教習只能用錢籠絡之,”那人胸有成竹的道,“但咱們大清的人,注重的是什麽?是仕途!兩年期滿,如有成效,咱們可以舉薦他去當知縣嘛。”

奕沂眼前一亮:“好辦法。”

【反正就這樣,京師同文館實行了雙軌制待遇,磕磕絆絆的,也就開張了。】

【它開辦之後,各地也紛紛效仿,尤其是那些需要經常和外國人打交道的沿海港口城市,都開了同文館。】

【後來,又逐漸從翻譯學校演變到更寬泛範圍的高等教育。】

【1895年,盛宣懷主持了北洋西學學堂的成立,後來,它成為了天津大學。】

【1896年,盛宣懷又在上海成立了南洋公學,後來,它成為了上海交通大學。】

【1898年,京師大學堂成立了,後來,它成為了北京大學。】

當泛著黃的歷史老照片和現在高清的影像放在一起的時候,任誰都能感受到那份歷史的厚重感。

從清末到現在,這些大學也依然都還在繼續著自己的故事和輝煌……

“一千兩白銀!”正在看仙畫的夫子們簡直想要拍案而起了,“一年一千兩白銀!”

“這簡直是,簡直是……”

到後面直接語無倫次。

一年一千兩白銀是什麽概念,和國內的夫子的差距幾乎在百倍以上!

宋朝和明朝戶部的官員們迅速得出一個結論:“看樣子,清末的酬銀水平和咱們現在相差倒是不大。”

現在的夫子,大概也就是在一年十來兩銀子的水平。

那這一千多兩提出來,的確就是有些驚悚了。

若是他們知道梁啟超那句“寧與友邦,不與家奴”,恐怕也要氣憤的罵上兩句。

實在是過分了!

“難不成整個華夏還找不到幾個願意來教英文的夷

人不成?”

有百姓憤憤不平的道,“我瞧著那些傳教士們可都願意得很。”

甚至不需要酬金,只需要人能改信他們那個主就行。

不過,自從仙畫出現後,傳教士的活動也都低調了很多,還有一些人偷偷的離開了想要返回去結果被扣下的。

“想來還是因為朝廷積弱。”有士人嘆息,“所以那些夷人才如此拿大。”

在華夏的土地上耀武揚威。

百姓們罵完後又嘟囔:“這非得學別人的語言,怎麽就不是別人來學咱們的語言?”

傳教士們一個個都說得可溜了。

秦朝。

嬴政淡淡道:“這就是國力比不上他人的後果。子孫後代想要去學他人之語言文字都要看人的臉色,求著他們!”

這群不爭氣的東西!簡直枉費了他費好大功夫統一文字、統一官話的心!

不過……嬴政的臉色轉為深沉:日後,是他們求著來學華夏語言還是華夏人去學英語,這還是說不定的事情呢!

……

【除此之外,在清末民國的時候,西方的教會也在國內開了很多教會學校,清末變制時,朝廷讓各省的官學也都跟進,試圖直接轉變為另一套學校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