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點石成金的秘密(一)(第4/5頁)

最後,他索性自己建造了一個瓷廠,就是現在大名鼎鼎的邁森瓷。【結果,到了順治的時候,清廷實行禁海令,華夏的瓷器對外出口變得比較困難。】

【但用慣了華夏瓷器的西方人不可能再由奢入儉,於是他們選擇了兩條路。】

【一條是向日本進口。日本的瓷器業在這段時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在大阪、橫濱這些碼頭上,日本復刻了華夏的情景。一箱箱的瓷器被搬上了即將遠航的船只。

商人們在歌舞伎町飲酒,碰杯的時候感嘆道: “要感謝大

清的順治皇帝啊,沒有他哪有咱們現在的好生意。

敬他。

… …

華夏各朝代的百姓們與有榮焉。

沒想到他們如此喜歡我們的瓷器。”有名士忍不住拿下博古架中的鈞瓷,細細把玩, “也是,這麽美的東西,有誰會不喜歡呢?

宋朝的名士們正在用建窯的黑釉盞鬥茶,笑道: “這倒是個瓷癡。”

有品味,有眼光!

當然,再想起清廷的順治帝的禁海令,心中感慨就更加深重了。

沒想到,一條禁海令的影響居然是方方面面的。

不錯。

商人們對此感觸更深: “這樣的市場,你不要,卻隨手給了別人,日後想要再搶回來,怕是難咯!

哎!

明朝。

朱元璋和朱棣的心變得火熱,沒想到瓷器居然這麽賺錢。兩人對望一眼,竟然培養出了一點點默契。這東西,大明要好好做!而且最起碼有一部分要牢牢的抓在朝廷手裏,不能便宜了別人!

【一個,那當然就是自己仿制瓷器。】

【康熙年間,一個法國傳教士佩裏,中文名叫殷弘緒,將景德鎮燒瓷的秘方帶回了歐洲。】路易十五召見了佩裏。

“我需要派你去遙遠的東方,拿到他們制造瓷器的秘方。法蘭西的財富正在流向東方,我不允許這種事情繼續發生。

他愛不釋手的放下自己手中漂洋過海而來的中國瓷器。佩裏來到華夏,他給康熙帝獻上了從法國帶來的葡萄酒。康熙很高興: “說吧,你要什麽?”

佩裏連忙道: 尊敬的陛下,我想去昌南傳教,望您允許。康熙大手一揮: “這有何難?自去便是。”

佩裏到了昌南,也就是景德鎮,看到這裏幾乎所有人都在圍繞著瓷器而工作、生活。無數的窯爐立在景德鎮的各處。無數精美的瓷器從這裏被燒出來,不合格的直接敲碎填埋。

佩裏無償的給這些貧窮的工匠們看病,從他們的手中騙取到了燒窯的技術。七年後,他將這些技術整理好,寫信寄給了路易十五。

路易十五大喜過望,直接將這些原本應該是秘密的技術刊登在了法蘭西的報紙上。一朝之間,所有人都知道了。

秘密不再是秘密。

【從此,歐洲人也學會了燒瓷的方法。】幾十年後,康熙換成了乾隆。

英國人來了華夏: “尊敬的陛下,這是我大英帝國給您送上的禮物,由我們大英帝國的工匠們燒制。”

箱子打開一看,赫然是一組漂亮的瓷器。

相關的瓷密工匠們刷白了臉。

泄密一事可是真正影響到他們飯碗的事情。稍微有腦子的人都能想到,要是對方也能燒出瓷器來,那自家的瓷豈不是就難賣了?

當下,有行會大佬就決定明日召開一些當家人,要建立個規矩,杜絕此事的發生。只有工匠們,黯然神傷。

哎,誰讓咱們過得這麽難呢!

所以,被人善待後就輕而易舉的相信了他,給了他秘方。

他們很能共情。

其他人卻想不到那麽多——

剛剛正在把玩著鈞瓷的名士氣得差點拿不穩,重重的把東西往桌上一磕。

偷盜之舉,無恥之尤!

居然做出如此下流之事!

一聽這個,誰不氣啊。

更有人冷嘲熱諷: “你自己的東西不珍惜,要是好好對待,別人怎麽能偷得到?”不錯,愚蠢之極,給人可乘之機。

現在,天幕的所有人都等於拿到了上帝視角,自然對康熙的這一舉動十分惱火。

漢朝。

漢武帝劉徹意味不明的評價了一句: 為了幾瓶葡萄酒..嘖。還是眼光不夠啊!

這也提醒了他: “諸如涉及到絲綢、火藥、冶鐵、燒瓷等事務,都要好好提防外人的覬覦,凡有偷窺和刺探者,都抓起來。

燒瓷嘛,這麽賺錢的東西,當然得馬上做啊!相關官員忙道:喏!

桑弘羊在一旁忙道: 陛下,還有一事,對工匠們也不能太苛刻,否則容易出問題。劉徹默了一瞬: &

#34;朕知曉了。仁嘛,他正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既然這些工匠也是他的臣民,還能賺錢,那當然要對他們好一點。為了千秋大業和萬世功名,他很願意改一改,甚至開始有些逐漸的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