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修習道家內功(第2/3頁)

而劉富貴手裏提著的公文包,卻是這個時期,還不是太多見的人造革的。

這種人造革公文包,沒啥優點。

它就是比別人在公文包更亮,賊亮賊亮的!

走在太陽下,還會反光……

只不過由於劉富貴手裏,提著的這個人造革公文包,還屬於早期產物,質量也不是太好。

亮倒是夠亮,明晃晃的。

只是公文包邊角上,已經有了明顯的磨舊痕跡,這讓劉富貴的光鮮度黯然了不少……

真正好一點的人造革,得等到六五年,東洋的可樂麗公司才能研發出來。

如今的劉富貴,派頭十足。

他時時刻刻以“參與改良打谷機的關鍵技術人員之一”的身份,日日夜夜都蹲守在鐵器社裏,親自指導著打谷機的制造。

只可惜,百密一疏。

劉富貴沒想起來給他自己弄一盒名片,裝比度又得扣去3分。

別看劉富貴兒給自己安上去的身份很高,但人家的姿態卻擺得很低。

他一邊給鐵器社的那些技術員、鐵匠們陪著笑臉,一邊不停地給人家遞煙。

現在的劉富貴,兜裏成天都揣著好幾包煙呢!

在他兜裏,頂好的香煙有“大前門”,這包煙,是用來給鐵器社的負責人發的。

好煙有“紅梅”、“翡翠”,這是用來和鐵器社裏的技術員、車間主任之類的管理幹部們,拉關系用的。

劉富貴身上,最差的也是1角7分錢一包的“蜜蜂牌”香煙,這是拆來給那些鐵匠們抽的。

有姬續遠托的人,向鐵器社打過招呼。

現場有八面玲瓏的劉富貴盯著,總共5台打谷機的制造,進展飛快。

同樣作為“改良打谷機的參與者之一”的羅旋,這段時間裏,也就只去鐵器社裏露過一次面。

羅旋這是想去看看:打谷機那個大滾筒,和框架之間的連接處,是否能夠在沒有軸承的情況下,也能保證打谷機的正常轉動?

顯然,羅旋還是低估了群眾們的創造性。

在沒有現成的工業軸承可用的情況下,鐵器社的技術人員開動腦筋、另辟蹊蹺。

連接處,技術員在框架上做出來一個凹槽,裏面放上自制鋼珠。

然後將大轉筒那根拇指粗的鐵軸放上去,抹上工業黃油,一個土法軸承就算做好了。

這樣做出來的打谷機滾筒,雖然沒有使用軸承,但照樣能夠轉的飛起!

至於手搖式玉米脫粒機。

由於鐵器社先前已經有了一次制造的經驗,再加上脫粒機的結構,比起打谷機簡單的太多了。

所以,制造幾十台手搖式玉米脫粒機,甚至都不需要動用鐵器社裏面的那些高級技工。

就一名老師傅,帶領十來八個學徒工,就能很順利地制造出來。

打谷機和脫粒機的制造工作,進行得很順利,也很快。

而與此同時,邱桂英、邱小剛兩姐弟,每天放學之後就會來羅旋的宿舍裏、或者是去南華宮的偏僻院落中,用小推車推上2,30斤玉米。

她們會替羅旋把這些糧食,給送回生產隊裏去。

等到第二天一大早,兩姐弟又會把小推車,給羅旋送回學校裏來。

天天替羅旋跑腿,哪怕是遇到星期天,星期六,邱小剛也從未間斷過。

因為他只要羅旋跑上一次腿,就能得到一斤玉米碴的糧食,作為報酬。

剛一開始,邱桂英還不願意收羅旋給的糧食。

但被羅旋威脅她:如果不答應自己的條件,自己將讓她立馬歸還那條褲子的錢和布票!

最終,不想當喜兒的邱桂英,也就只好選擇了屈服。

空間裏的玉米顆粒,要比外界的大。

為了不被別人看出端倪,羅旋還特意抽出一點時間,在空間裏面去裝了幾十斤玉米。

然後送到水磨房裏去,掏錢將它磨成碎末。

由於紅星鄉還沒有通電,所以就沒有使用電動機的糧食加工坊。

這種水磨房裏面,磨出來的玉米顆粒比較粗礪。

若是讓羅旋吃的話,肯定是滿臉的嫌棄:放著白花花的大米不吃,誰會去遭那罪!

但對於嚴重缺乏糧食、時常忍饑挨餓的邱桂英、邱小哥兩姐妹來說,這每天1斤的玉米碴,已經是非常珍貴的東西了。

尤其是羅旋空間裏面種出來的這種玉米,它帶有那種軟玉米的味道在裏面。

而且這種玉米的含糖量,也比普通玉米高很多。

入口軟弱,吃著甘甜。

這才吃上幾天,邱桂英和邱小剛的臉色,已經開始變得有點紅潤起來。

這一天,5台打谷機、22台手搖式脫粒機終於做好了。

華陽老道望著擺放在後院裏面,被他的徒兒們洗刷、擦拭的幹幹凈凈的一排機器,不由喜上眉梢,“不錯不錯,有了這些機器,社員們就可以省下不少的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