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緩攻(第2/2頁)

別人對未來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與幻想,徐懷對此很能理解,他自己甚至都期待推動景王率守陵軍渡河北上能帶來一些變化。

不過,在涑水殘寨截獲赤扈人的信使後得知赤扈西路軍在韓信嶺暗藏精銳,早就等著西軍沿汾水北上解太原之圍,徐懷就知道既定的歷史軌跡還沒有得到扭轉。

在接下來三四個月裏,即便朝中氛圍更傾向主戰,甚至他們能成功推動西軍主力北上去解太原之圍,但西軍在汾水河谷或太原盆地,與赤扈人西路軍主力決一死戰,有幾分獲勝的希望?

因此不管接下來會發生怎樣的變數,徐懷都是以赤扈人秋後注定發動二次南侵作為大的前提,反推他們接下來將要做出的選擇。

倘若赤扈人二次南侵、汴梁陷落的結局無法更改,等到那時河東、河北兩路那些未陷落的城池,都將淪為等不到援軍的孤城。

這也注定守陵軍要趕在赤扈人發動二次南侵之前,從河東腹地撤出去,避免在沁水、陽城等地滯留過久,以致淪為深陷敵圍的孤軍。

徐懷這時候找借口不陪景王趙湍進城,不搶景王的風頭僅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也不想跟當地人接觸太多,更不想從沁水當地招募健銳補入翼騎營,以免三四個月後不得不從沁水撤出時,難以面對從沁水招募的將卒。

說到底,此次渡河北上主要是為景王趙湍爭嫡造勢的,除此之外,徐懷並不指望真能對當下的形勢改善有什麽幫助。

徐武磧平靜的坐在馬鞍上,眺望對岸的敵軍;徐心庵翻身下馬來,揮鞭抽斷幾枝柳條……

……

……

在渡口失守後,劉盡忠心裏很清楚,他避免全軍覆滅的命運,就必須守住西岸營寨。

一方面主營寨靠近沁水的地方石岸崎嶇,與水面有五六丈高的落差,沒有辦法修造供多艘渡船同時停靠的渡口碼頭;而初夏時節,太嶽山也進入雨季,溪河匯入沁水,水勢大漲,也無法在三四十丈寬的湍流中架設木橋。

倘若用舟船、木筏運人渡河,就算劉盡忠他親自率嫡系精銳殿後,也完全不敢保證軍心不崩潰。

好在有四千多援兵在東岸紮下營寨,也可以通過木筏、舟船輸送補給過來,三千人馬守在西岸還算堅固的主營寨裏,人心還算穩定。

而這段時間裏,守陵軍不僅收編沁水守軍,還從太嶽山西麓上百家村寨征募近兩千健勇,包括陽城、潤城在內,沁水以東過去相繼有不少城寨失守,很多軍民逃入太嶽山東麓的深山老林之中,聽聞景王趙湍率守陵軍在沁水河谷與虜兵對峙,紛紛想辦法渡過沁水往沁水城趕來。

率守陵軍渡河北上沁水首戰獲捷,前後斬獲近兩千顆敵軍首級,也是赤扈人南侵以來大越獲得的少有大捷,景王趙湍也是正兒八經派出驛騎,趕往汴梁上奏表報捷。

隨著消息的進一步擴散,太嶽山以西絳州、蒲州、陜州、晉州等地受虜兵襲擾、自發組織的義軍也都紛紛趕來相投,守陵軍很快就擴編到近萬人。

守陵軍一邊吸納新的兵員,一邊以沁水城及渡口西寨為倚托,對西岸敵軍劉盡忠部展開圍攻。

不僅將卒在輪替的攻勢中得到最直接的鍛煉,守陵軍也從附近征集工匠制造拋石弩、偏廂車、沖車等戰械,運抵敵營之前加強對敵軍的打擊力度。

守陵軍為了控制傷亡,持續進行的攻勢不算多激烈,但到五月底西岸敵軍累計損失也將八九百人,而身陷重圍之中,突圍無望,軍心也徹底動搖起來。

在此期間,嶽海樓幾次試圖建造連接西岸大營的浮橋,但都被守陵軍在上遊伐木放排沖毀。

劉盡忠意識到不可能從沁水西岸全身而退,形勢也不允許蕭幹、嶽海樓等部降附軍在澤州境內多作滯留,最終於六月初一夜裏,劉盡忠率兩百多名嫡系人馬乘木筏逃往沁水東岸。

守陵軍注意到異動,第一時間點燃一堆堆篝火,敲響戰鼓,再一次對西岸敵軍發動夜戰強襲。

主將都率先乘木筏逃走了,西岸敵寨之中還有誰想著去抵擋守陵軍?

成百上千人馬在夜色下翻過東寨墻,但崎嶇的石岸下僅剩三四艘舟筏,人人爭搶,不知道多少爬下石岸,卻跌入水中。

即便擠上木筏,但沒有人操篙槳控筏,也很快在激流中傾覆。

一片混亂中,更多的人直接脫去鎧甲、扔掉刀弓,跳入湍急的河流之中,想要泅水逃往東岸。

不過,這些來自缺少溪河的雲朔地區的人馬,絕大多數人都不善水,又在混亂與黑暗中彼此拉扯,有幾人跳入湍急的河流能活著泅渡到東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