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出使、買賣、辯經(第4/4頁)

只有讓官員們也得到甜頭,他們才有動力批項目,動用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人力物力,支持工匠們的發明創造。

官方主導的發明創造,就是這麽蛋疼。

但想要民間搞發明創造,目前又沒那個資本和土壤,十分蛋疼,好像走進了死胡同一樣。

誠然,他現在所處的時代,比後世明清時期開放多了,商人做官的不在少數,文人士大夫也非常推崇經商,但還是差了那麽一點。

農學、數學之類的新學科,仍然不被傳統士人所青睞,他們的第一選擇仍然是經學。

邵樹德就奇怪了,那些已經成書數百年甚至一兩千年的典籍,內容都沒變過,已經不太適合如今的社會生產力了,居然還在考,這事就很離譜。

唐代有官員指出,《禮記》成書日久,已經不適合唐代的社會了,應該刪減、修改內容,然後作為新教材推廣,但這事最終沒有下文——書是成了,但考試教材仍然是西漢年間的那本。

到了後世明清時期,《禮記》已經成書快兩千年了,但內容仍然沒變,仍然在考。

這就有點魔幻了。兩千年前的《禮記》,真的適合兩千年後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嗎?西漢寫這本書,是為了西漢服務的,你兩千年後的朝代,湊什麽熱鬧?不該推陳出新,與時俱進,考其他內容嗎?

邵樹德有點想趁著這個武夫當國的有利時機,更新一下考試教材,把唐朝一度提出的《新禮記》這類未竟偉業繼續下去。

“印書工坊還是盡快組建吧,朕要印書。”想到此處,邵樹德說道:“這批書可以不賺錢,用其他產業的利潤補貼,可勁地印、使勁印。你一會就去少府,把《人口論》的雕版借走,印他個幾千上萬冊,讓更多的人讀到。”

“朕——”邵樹德站起身,說道:“要找大儒們來辯經,辯出幾本新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