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三個任務(第2/3頁)

“當然,以上都是朕的猜測。實地走的時候,肯定還會發生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事情,屆時就需要你隨機應變了。”邵樹德說道:“朕會挑選三百銀鞍直武士,攜帶貨物,由折從阮統率,他們都聽你的,萬事由你做主。”

“銀鞍直乃陛下親軍,折將軍更是皇親國戚……”李守信遲疑道。

“無妨。”邵樹德直接說道:“就得這等人護送,朕才放心。奧古爾恰克的人,可以信任,但又不能全信,關鍵時刻還是自己人可靠。”

“臣遵旨。”李守信應道,頓了頓後,他又問道:“陛下,敢問此行目的為何?”

邵樹德沉吟了下,道:“有三大目的。”

“第一,交好巴格達朝廷,想辦法獲取智慧宮圖書館的藏書。無需原本,允許我們抄錄即可。或者,花錢買大食語版本的書籍亦可。”

“陛下,這不一定容易吧?”李守信問道。

邵樹德贊許地看了他一眼。

有的臣子,就不會這樣質疑他、反問他。你說什麽,他都點頭答應,也不管能不能做到。

“很難。”邵樹德嘆道;“盡力獲取吧,這也是此行最重要的任務。知識,雖遠在大食,亦當求之。”

“那就需要帶上通曉大食語、波斯語、突厥語、粟特語的國子監貢生。”李守信立刻說道:“陛下最好親手書寫一份國書,挑——挑好聽的話講一講,或能多上幾分機會。”

“朕會的。”邵樹德說道:“智慧宮的藏書,包羅萬象,最初多為波斯古籍,後來又多少了很多其他國家的藏書。他們自己也寫了很多,都非常有價值。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華夏先民固然書寫了無數書籍,但智慧宮的藏書大體上與華夏書籍互補,我們缺的,正是他們擅長的。他們缺的,則是我們擅長的。”

說到這裏,邵樹德沉吟了下,道:“如果可能的話,朕可以與他們交換。咱們華夏也有許多拿得出手的書籍,有些或許他們會感興趣。”

“陛下,大食人對外國書籍感興趣嗎?”李守信問道。

“感興趣,甚至費盡心思搜羅。”邵樹德很肯定地說道。

他記得歷史上大食君主聽聞西歐西西裏國王的藏書十分豐富,於是寫信過去,向人家索要藏書。不知道什麽原因,西西裏人竟然真的給了。

況且,智慧宮的藏書大部分是外國的。波斯、希臘等等,阿拉伯人自己原創的真沒多少,畢竟他們是沙漠馬匪起家。

“那麽,臣會準備一份書籍名錄,附上大致介紹,看看大食人感不感興趣,以作交換。”李守信說道。

“可。”邵樹德點了點頭,隨即又道:“朕聽聞,巴格達大部分學者不是大食人,甚至是異教徒。如果可以的話,邀請他們來洛陽,朕會賜予他們想要的一切。財物、宅邸、美人、官爵等等,讓他們衣食無憂,可以安心作研究、帶學生。”

“臣明矣。”李守信了解了邵樹德的決心。

前唐非常開放,有大量外國學者居住在長安。

別人好的,立刻就學習,從來不會覺得他會這個、我不會,而覺得丟面子,故意不學。

也不會因為人家在某一方面研究得相對深入,自己在這一方面研究得比較粗淺,就出於自尊心,盲目排斥別人,死抱著自己落後粗淺的東西不放。

他們非常務實。你比我強的方面,我承認,不恥下問,學會了後就是我自己的東西。

看樣子,聖人也是這種人。

“如果他們這都不願意的話——”說到這裏,邵樹德臉上厲色一閃,道:“朕會讓他們知道什麽叫‘天災’。”

李守信低下了頭。

“天災”這個詞,近年來漸漸流行於拔汗那、怛羅斯等地,以比喻劫掠他們的遊牧大軍。

對波斯人而言,遊牧大軍比夏國禁軍更可怕。因為他們完全不講道理,四處燒殺搶掠,什麽令人發指的惡事都幹得出來。打到哪裏,吃到哪裏,搶到哪裏,造成的破壞比夏國禁軍還要大。

“第二個任務——”說完這件事,邵樹德:“繪制地圖,記錄沿途風貌,打聽下所至之處,附近數百裏乃至上千裏的範圍內,生活著哪些部落,又有哪些國家。關於這些部落、國家的歷史、傳聞,也可以粗淺記錄一番。大食往西,有‘拂菻國’,看看能不能聯系上。”

拂菻是中國對拜占庭帝國的稱呼。

拜占庭與中國是有邦交的。

貞觀十七年(643),拜占庭遣使至長安,獻方物(赤玻璃、綠金精)。

李世民回贈綾綺。

有唐一代,拜占庭共七次遣使來到長安,最後一次在玄宗天寶初年。因為阿拉伯崛起,後面幾次要麽托人間接過來,要麽派的是民間使團——“大德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