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1章 陰影下的陽謀(第3/5頁)

切換投影,斯嘉麗接著說道:“這是過去二十年利比亞人口的增長情況,截至三月中旬,利比亞人口601.2萬,其中15-35歲的青年人占比79%。實際上,就業矛盾在利比亞由來已久,高失業率一直伴隨著國家經濟富裕而存在。

這種高失業率,來源於利比亞高度依賴政府壟斷的石油經濟體系。在政府部門和大量國有石油產業的擠壓之下,外企與國內私營企業的規模備受限制,社會缺乏能夠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的生產制造業和服務業。

如果,這個時候爆發世界級的金融危機,一定會給包括利比亞在內的眾多資源依賴型國家造成巨大沖擊,原有崗位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國內勞動力需求,造成大量待業和失業人員。”

再次切換投影,熒幕上出現了幾張照片,“這是基金會情報人員在班加西拍攝的照片,在班加西街頭充斥著玩電子遊戲的失業年輕人,他們都具備高學歷,本科、碩士,甚至是博士。

自1968年8月,卡紮菲政變上台以來,憑借石油經濟收益積累起來的財富,向國民提供持續到大學的免費教育福利,國內將近500萬人口普遍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國民素質普遍較高。

在理想與現實,專制獨裁與開放自由的對比強烈沖擊之下,就業落差引發的一系列心理不平衡,會使這些在夾縫中生存的利比亞青年,在沉默中積蓄憤怒力量。”

斯嘉麗掃視一下會場,嫣然一笑,“牛津大學非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保羅·科利爾在1998年發布的論文《論內戰的經濟原因》中提到:青年更容易建立武裝。

尤其當他們在勞動市場上所獲得的收入達不到他們的預期值,相較於政治不滿,經濟因素更容易導致內戰爆發。

我曾經從事過與塞拉利昂之間的鉆石貿易,對塞拉利昂內戰有過深入研究,也總結出了一條理論:當存在嚴重排他的社會經濟時,只有暴力才能滿足人的基本需求,而就業機會的長期短缺會導致年輕人為了財富、地位而起義。

嗯哼,如果大家願意,也可以稱之為革命。”

另一位副領袖猶大·納紮雷諾說道:“斯嘉麗,你認為利比亞會爆發內戰?”

“猶大,不用著急,聽我繼續往下說。”斯嘉麗回應一聲,示意切換投影,“八十年代,卡紮菲政府對全部民營企業實行國有化,雖然在九十年代放寬政策允許私人部門的建立,但是計劃經濟殘余並未完全消除,至今還是利比亞經濟的主導。

這種經濟的高度集權,導致政府對經濟活動具有高度的限制和幹預,部分幹預內容甚至被納入法律當中。近年來,利比亞采用嚴緊的政策,強制出口代理制、禁止外商在國內從事商業活動。

在傳統基金會發布的《全球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中,利比亞名列155位,略高於朝鮮與古巴,成為最受壓制的經濟體之一,這也充分說明了利比亞經濟的高度集權性。

利比亞產業部門存在的失衡問題,在長期的體制改革中並未得到有效緩解,並將在未來產生不可估計的後果。

由於石油經濟是利比亞的主導產業,油氣部門為利比亞國民創造了超過90%的收入以及約95%的出口收入,這也使得利比亞成為世界上最缺乏多樣化經濟的國家之一。

然而,為國家創造大量財富的油氣部門僅有全國3%的勞動力;45%的人員滯留在公共部門,且工作機會一直控制在以卡紮菲家族為首的貝尼·希拉爾部族手中,而私人部門僅為GDP創造了2%的財富。

由此可見,利比亞的社會環境並不能提供相應的創業熱情和硬件設施,大企業國有化、國營油氣公司壟斷化,依然阻礙著經濟快速發展。

高度單一地產業部門,使利比亞經濟呈現出一種弱勢姿態。即使卡紮菲統治下的強權政治和高額的人均GDP,也不能掩蓋其國家經濟的脆弱性和由於過度依賴石油經濟以及近乎極端單一的經濟體制,利比亞無法如同發展多樣化經濟的國家一般,有應對危機的彈性措施和適應能力。

一旦爆發世界性的金融危機,會導致油價大跌以及外國石油企業的部分撤資,對高度依賴石油出口的利比亞而言無疑是一個重創,甚至意味著整個國民經濟的崩潰。

無法復蘇的經濟結構和伴隨而至的高失業、高通脹率與政治腐敗並存,成為社會動蕩的導火索。

這些是利比亞經濟上存在的問題,我接下來說一下部落之間的關系。”

斯嘉麗示意切換投影,“在卡紮菲的獨裁統治下,利比亞政府不僅沒有通過石油經濟對非本部族人民進行公允的補貼,反而以一種不公正的方式打壓各個地區的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