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5章 鄭百萬(第3/6頁)

話說二戰之後,拉美國家采取進口替代工業化戰略,鼓勵本國制造業發展,並且大量出口國內資源豐富的初級產品,因此這些國家在經濟上發展迅猛。

尤其在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拉美國家的工業年均增長在8%以上,GDP年均增長6.5,人均GDP僅10多年就從400多美元提升到1000多美元,被稱為世界經濟的拉美奇跡。

這些拉美國家為了更快地實現工業化,趕超發達國家,於是采取擴張性的經濟政策,對外大規模舉債,以增加政府對公共事業的支出。

一方面,七十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導致原油價格大漲,石油輸出國獲得了巨額美元收入,資產增值保值需求強烈,國際市場美元供給充足。

另一方面,美聯儲貨幣政策整體寬松,除石油危機期間,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較低水平,1970年全年平均利率為7.2%,1975年回落至5.8%,低利率環境降低了拉美國家的借貸成本。

伴隨全球金融一體化進程,歐美商業銀行加大了對拉美國家的信貸投放。

一方想放貸,一方需要錢,雙方自然一拍即合,於是整個拉美一共對外借了200多億美元,但是這些借來的錢缺乏良好的規劃管理,大量外債被用於投資項目周期長、效率低、流動性和變現能力差的大型公用事業,並且部分被用於非生產性支出,譬如彌補國企虧損、購置軍火等。

而為了推進進口替代戰略實施,刺激經濟快速發展,拉美主要國家長期實行赤字財政和擴張性貨幣政策,從而成為世界通脹最嚴重的地區。

1976年阿根廷GDP平減指數增速達到438%,CPI同比達到444%,嚴重的通貨膨脹、經濟衰退疊加政局的不穩定,刺激拉美國家部分企業和私人的資金外流,資金越發短缺,進一步強化了拉美國家舉借外債的動機。

外債規模持續擴大,短債占比快速攀升,拉高債務風險。

從總量來看,七十年代拉美各國外債規模急劇膨脹,外債余額占GDP比例持續爬升。1970年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三國的平均外債余額為63億美元,而1980年平均外債余額已猛增至523億美元。

1980年前後,英美的經濟陷入困境,紛紛實施“金融休克療法”,美聯儲為應對滯脹困境,吸引國際資本回流,自1980年8月起連續加息,拉美國家舉借的外債多為浮動利率,國際借貸成本驟升,債務負擔加劇,點燃了債務危機的導火索。

從收入來看,美聯儲加息引發美元持續升值,以美元計價的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拉美國家出口收入銳減,償債基礎被破壞。

從支出來看,國際金融市場借貸利率的上升,使拉美國家借貸成本攀升,利息支出快速增加,雙重壓力下,拉美國家償債能力大幅下滑。

美國加息自然會誘導投資在拉美地區的國際資金流出,而此舉加劇了拉美地區的資金短缺局面,進而國際收支狀況日益惡化,資本外流加劇,拉美國家貨幣被迫貶值。

地處拉美的阿根廷是一個物產極為豐富的國家,它曾是世界的糧倉肉庫,國民收入堪比美國,社會福利劍指北歐。

有人說當一國的人民福利有保障的時候,他們自然會熱衷於消費,享受高福利的阿根廷人民就是這麽做的,他們沒有儲蓄的習慣,平時都是高消費,臨近月底隨便找幾個阿根廷人問一問,通常口袋裏已經不剩幾毛錢。

阿根廷國內商品生產嚴重依靠外商投資,國際資金大舉撤走之後,阿根廷只能加大了對外的進口,因此,在出口疲軟和進口激增,並要維持高福利的三重壓力下,1981年,阿根廷外債數額躍升到世界第三,高達340億美元,加上高利率下美元升值,阿根廷外債負擔日甚一日。

面對如此局面,阿根廷超發貨幣讓比索貶值,以此達到刺激出口,換匯償債的目的,只是當時主要發達國家因經濟衰退、失業嚴重,就算阿根廷提供大量廉價商品,他們也無力消費。

所以,此舉不但沒讓阿根廷的經濟回升,反而爆發了嚴重的通脹,通脹率高至230%,工人實際收入僅相當於1970年的50%,全國勞動人口失業率高達30%以上。

於是,阿根廷經濟陷入惡性循環,一方面,貨幣貶值政策並未帶來出口增加,更未獲得足夠的外匯收入;另一方面,貶值造成國內企業外債償還成本增加,負擔越來越重。

1982年3月31日,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五月廣場上發生了聲勢浩大的抗議示威,並快速向全國傳染,民眾指責加爾鐵裏軍人政府把阿根廷經濟帶入泥潭。

在國內焦頭爛額之際,軍人出身的加爾鐵裏很快把解決問題的方案定在“戰爭”之上——以軍事手段收復馬爾維納斯群島,轉移國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