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5章 鄭百萬(第2/6頁)

著名的馬歇爾計劃讓美國人迅速富有,也讓歐洲經濟加速復蘇。兩年後,1949年10月,美國的黃金儲備已高達400多億美元,占到世界各國黃金儲備的78%。

1950年6月25日,抗美援朝爆發後,踏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腳步走進白宮的美國驢黨總統杜魯門,著實感到了不安。

戰場上頻頻失敗的美國開始在經濟上封鎖華國,最先幹出的一件事是,凍結華國在美的全部資產,但沒想到,這招嚇壞了歐洲人。

一來,西歐大量的美元收入,來自對東歐的貿易,所以西歐生怕美國也把自己的美元資產凍結掉;二來,深陷朝鮮戰爭的美國開始出現財政赤字,美元資產是否會因此而貶值?

此時此刻,英國看到了恢復倫敦金融中心地位的機會。於是,英國采取不問出處、稅收優惠等一系列手段,試圖把歐洲美元吸引到倫敦,形成美國之外世界最大的美元市場。

這招著實靈驗,不僅歐洲國家所需美元不必再向美國借貸而轉去倫敦,同時,一些美國企業為避開國內高稅率,把自己的海外收益放到了倫敦。

這樣的態勢一直持續至今,倫敦金融城不僅是歐洲美元市場,同時也是世界最大貨幣交易市場。

毋庸置疑,維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必須具備兩個前提:其一是美國必須保有充足的黃金儲備,以維系國際收支平衡和其他國家無條件以35美元/盎司兌換黃金;其二是美元保持堅挺、維持世界對美元的信心。

但歐洲美元市場的出現,越來越多的美元離開美國本土,這勢必威脅到布雷頓森林體系。

尤其是歐洲從戰火廢墟中恢復,使用的機器比美國更新、更先進,制造的商品比美國更好、更便宜。因此,在陷入戰爭、工業老舊、歐洲爭奪的合力之下,全球貿易格局開始逆轉。

在貿易上,美國貿易順差變為逆差;在金融上,為彌補逆差美國只能放大美元貨幣數量,但貨幣越發越多,黃金卻不再流入美國,這動搖了35美元/盎司黃金的基礎,美元貶值預期傷害了世界對美元的信心。

1958年,世界對美元的懷疑終於演化為一場拋售。

1960年1月2日,肯尼迪在參議院秘密會議廳面對300名支持者宣布他將競選第35屆美國總統,但此時,美元拋售狂潮在歐洲沖向極致。倫敦黃金價漲到41.5美元/盎司,意味著美元貶值超過20%。

這一年,在歐洲平均投資回報率16%、高出美國一倍的吸引下,470億美元的美國資本流向歐洲,1957年這個數字只有250億美元;這一年,美國黃金儲備加速下降,1950年其總值400多億美元,此時還剩不足200億美元;

這一年,美國財政赤字超過200億美元,歷史上第一次超出黃金儲備總值;這一年,美國工業產值下降14%,出口萎縮,加之資本的大量外溢,美國國際收支出現20億美元逆差。

這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後,美元出現的第一次危機,倍感惶恐的美國立即邀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瑞典、加拿大、日本召開緊急首腦會議,商議如何應對危機。

會上,各國首腦接受了美國的提議,把各自的黃金儲備集中到一起,構建了歷史上著名的“10國黃金儲備池”。同時,各方簽署貨幣互換協議——互惠貸款協議,並通過這個協議,歐洲9國對美提供200億美元貸款。

一系列舉措下,美元勉強渡過難關。

1961年1月,肯尼迪入主白宮,同年,美蘇兩國長達28年的“冷戰”正式拉開帷幕。

不過,另一道冷戰之墻也在人們的不經意間形成,鑒於凱恩斯主義的主導,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針對政策資源的爭奪,使之產生了巨大的隔閡。

肯尼迪非常在意美國實體經濟的良性發育,他認為,實體經濟才是一國經濟之本,是創造財富的源泉,也是國民更多走向中產的基石。但是,肯尼迪的實業興國之路非常坎坷,因為他觸犯不少金融權勢集團的抵制。

同時,肯尼迪還遇到了另一個大麻煩,歐美市場早已被金融巨頭實際聯通,而布雷頓森林體系實際構建的是固定匯率制度,在此背景下,美國貨幣政策基本作廢。

就是說,如果美國降息或大量投放基礎貨幣,資本將流向高利率的歐洲;如果為阻止資本外逃而加息或減少貨幣供給,那美國實體經濟勢必受到進一步打壓。

1963年7月18日,無奈的肯尼迪只能寄望財政政策。他強硬要求國會通過法案,對外流資本課以15%的重稅。話音剛落,華爾街怒罵一片,法案遭到英、美金融巨頭的激烈反對。

經過長達127天的爭辯,肯尼迪並沒有機會看到法案的通過,一直到他死後的十個月左右,相關法案才獲得了美國國會的批準,但其中的條款被微妙修改,根本沒能起到阻止資本自由流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