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94章 謀萬世者(第2/5頁)

南易之所以想到這個角色,是因為趙震北的表演就有錢廣的影子,甚至服裝都是按照錢廣的風格來的,特別是頭頂戴的那頂八角帽,出處就在這。

趙震北和張桂蘭是二人轉演員裏的典型代表,從表演風格來劃分,趙震北可以被歸入醜角,張桂蘭可以被歸入花旦,一個接地氣,一個略高雅。

1981年,張桂蘭放棄了鐵飯碗,創辦了自負盈虧的民營劇團,南易現在就在張桂蘭的地頭聽戲,屁股下坐的椅子即使產權不是屬於張桂蘭的,這一刻的使用權肯定是她的。

正是在同一年,趙震北因為在公社文藝宣傳隊表現出色被借調到縣劇團,次年又獲得農村小戲調表演中獲得一等獎,正式調入縣劇團,完成了農轉非的蛻變。

之後,一路開掛,四年時間從縣裏走到市裏,又用了四年走上了春晚的舞台,然後一發不可收拾,通過藝術積累了豐厚的無形資產“名氣”,借著名氣做起了煤炭的拼縫生意,直接邁入了財務自由的行列。

相比趙震北,張桂蘭既不積極向組織靠攏,又端著藝術之高雅下不向下兼容,只能守著劇團原地踏步,甚至是在倒退。

南易不清楚以前劇團的觀眾多不多,反正此刻,說他包場過了點,但觀眾數量的確太多,他周邊五米範圍內沒有旁人。

顯然,趙震北這位曾經的東北第一瞎(演瞎子是絕活,也靠演瞎子成名),如今的小農習性很重的都市外鄉人形象的表演形式更受歡迎,觀眾就喜歡看他身上表現出來的土味。

著眼於全國,各地的劇團、藝術團都不景氣,演員們的日子都不是太好過,二人轉演員也是如此,南易記得他第一次近距離觀看二人轉表演應該是在兩年後的“走穴團”。

這時候的城鄉接合部、農村,經常會有賣大力丸的、變戲法的、走穴團出沒,前兩者好說,大體的表演形式大同小異,一個離不開胸口碎大石、菜刀剁自己、賣大力丸,另一個肯定少不了紙條變面條的節目。

而走穴團除了表演服用布料少這個共同點之外,按照地域的不同,各有各的特色,有風格詭異的,什麽花瓶姑娘、蛇女、雙頭人;有長相異樣的,不同人種的少民……

也有表演形式的多樣化,民俗就別說了,南易的搖滾認知就是在走穴團接受的啟蒙,搖滾給他的第一印象就是“妞很隨便”,是個好東西。

有一回,南易就看過東北走穴團的表演,節目以二人轉為主,走穴團嘛,不管什麽節目,想要吸引人看,都得帶點葷,不要指望農民肯花錢看高雅藝術,人家花上三五塊就是為了弄個心癢癢。

第二回近距離觀看二人轉是在一個档次不咋高的浴場,浴資不貴,觀看表演的費用含在浴資裏,可想而知演員們的收入水平不會高到哪裏去。

畢竟會上二樓、三樓的客人比例還是不高的,大部分客人還是以洗滌身體汙垢為主,類南易這種客人還會帶著蕩滌靈魂的念頭,自動走進藏汙納垢之地,淬煉自己的坐懷不亂,比鬧市席地看書的境界更高一籌。

等出了浴場,逮著熟人便開始吹牛——上了三樓,一次叫了仨。

男人嘛,事關最樸素的男性特征自尊,嘴裏基本沒實話,一個比一個能吹。

微微搖頭,南易把發散的思維拉回正軌,繼續沿著二人轉往下轉。

如同趙震北代表不了所有東北人的形象,二人轉也不夠資格當東北的藝術文化代表,蹦蹦戲時代,二人轉之所以無法在奉天立足,除了官方查禁,另一重原因就是無法抵擋京劇、評戲、梆子戲的競爭壓力,以至於蹦蹦藝人紛紛回到農村,也有一些改行唱梆子。

同樣的情況,在東北的其他地方也在發生。

即使到了二人轉時代,二人轉在東北也處於邊緣地帶,不知道二人轉這種表演形式的東北人可能不多,但是沒看過二人轉的人一定不少。

可以說是趙震北的聲名遠播才推高了二人轉的地位,也因為明星效應讓更多的人知道二人轉。

南易之所以思考二人轉,其一是他很快會介入文化產業,其二就是二人轉和東北重工業的命運有互通的地方,他自覺不自覺地已經陷入東北重工業的局裏,必須好好考量國家、南氏、他自己的得失,必須想好該怎麽做。

他做不到挽救大廈將傾的東北重工業,但可以做到挽救某幾家工廠,錢這玩意在很多時候都可以創造奇跡,他底子厚,黎明前的黑暗可以不那麽艱辛地熬過去,只要前面有可預見的曙光,虧它個十年二十年又如何。

南易之所以喜歡用“南國”來起公司名字,這和他姓南有關,和他是南方人有關,和範紅豆有關,也和華國經濟重心從北往南遷移有關,風起南國,南易崛起的機會在南方,南氏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華國之重心也會擺在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