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46章 三井財團餓狼來了(第2/3頁)

這個女人曾經和南易在稻草人村有一面之緣,三井家族的大小姐三井有希子,已經是35歲高齡,卻還沒嫁人,深受三井家族器重,不過由於是女兒身,比較吃虧,一直在三井財團擔任核心智囊的角色,近五年三井財團的對外動作背後,多多少少都有她的身影。

日蘇兩國之間雖然當年狠狠的幹過兩仗,且雙方還有領土紛爭,但兩國之間早在五十年代就恢復邦交,並簽訂了通商條約和貿易支付協定。

其後日蘇進出口貿易不斷擴大,並且由於日蘇進出口貿易結構具有互為補充的性質,即日本向蘇修出口的主要是機器設備、有色金屬等加工制成品;蘇修向日本出口的主要是工業原料、木材、石油等初級產品,一直到70年代末,日蘇進出口貿易發展都比較穩定。

但進入80年代,日蘇經濟關系發展陷入停滯狀態,日本對蘇貿易占全部日本對外貿易的比重,一度曾超過2%,近年來已下降到1.5%,1989年頭七個月,日本對蘇出口比上一年同期減少2.8%,進口増加9%。

兩國經濟交流陷入停滯,因為蘇方強調政經分離,日本始終一貫地堅持“政經不可分離”立場,強調歸還北方領土是改善和擴大日蘇經濟關系的前提條件。

當然,這不是主要原因,關鍵的因素還是1987年東芝事件的發生,使日本企業在對蘇出口時采取了謹慎的態度。

有一個說法叫“日本沉沒”,日本是一個國土資源相對惡劣的國家,不僅缺乏石油、金屬等自然礦產,日本本身的土地營養也十分貧瘠,很難進行大範圍農業生產。

更可怕的是,日本常年要經受地震、海嘯、台風等自然災害的侵襲。

日本的國土環境之所以如此惡劣,其實就是因為日本島國板塊活動十分活躍,它的位置剛好是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球每分每秒都在進行常人無法感受到的板塊移動,這就給日本這個區域造成比較劇烈的影響。

日本目前越來越靠近世界最深處馬裏亞納海溝,理論上講,日本沉沒似乎已成定局,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日本沉沒的說法在日本的報紙和文學作品中頻繁的出現,不少日本人對此非常擔心,或許也有某個勢力為了達到它不可告人的目的,一直在傳播和推動這種說法。

不管這種說法到底怎麽出現,也不管它是真是假,實際上日本的確在有預謀、有規劃的對外輸出資本和勞動力。

在六十年的時候,由於國際經濟形勢,世界範圍內資源、能源供求關系的因素,日本出於資源、能源供給的原因,曾和蘇修進行過談判,兩國合作一起開發西伯利亞的計劃。

但在第二次石油危機期間,日本完成了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加上世界範圍內資源、能源的供求關系趨於緩和,整個70年代,沒有制定新的合作開發西伯利亞計劃,為此也沒有實現相應的對蘇出口大型成套設備。

進入80年代後,蘇修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經濟結構失調,科技進步緩慢,經濟效益下降,生產滯步不前,從而引起社會需求與生產能力之間、有支付能力需求與商品供應量之間的尖銳矛盾。

在這種情況下,老戈在蘇共27大上提出“加速戰略”,繼而又主張以“新思維”全面調整蘇修對外經濟關系,加快對外開放步伐。

為此,蘇修首先大力改革經濟管理體制,1986年8月在部長會議下設立國家對外經濟委員會,加強對外經濟關系的宏觀領導,在全國範圍內統一協調和管理各對外經濟部門的工作;

同時改變以往的過份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授予聯合公企業直接從事對外經濟活動的權力,改變國內生產脫離國際市場需要、企業不參與國際競爭的狀況。

另外就是加強立法,自1986年以來頒布了20多項涉外法規,其中1987年1月,部長會議通過的《合資企業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確規定通過合資企業加強對外經濟聯系,標志著蘇修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化。

1987年蘇修批準設立的合資企業為23家,1988年增加到191家,截止到1989年9月,已超過700家。

從1988年各國對蘇直接投資情況看,西方國家占85%以上,其中德國居首位,芬蘭次之,接下來是奧地利、意大利、美國、法國和英國,西歐國家占絕大多數。

這些國家對蘇投資的產業分布廣闊,包括機械、運輸工具、電子、化學、資源再利用、木材加工、衣類、食品、出版、體育設施、賓館等行業。

與歐美國家相比,日本對蘇直接投資進展不快,1987年蘇修批準的日蘇合資企業僅有1家,1988年增加到6家,截止到1989年10月也僅為15家,約占蘇修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合資企業總數的2%,日蘇合資企業1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