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53章 乘風破浪會有時(第5/6頁)

說到全球化,這並不是一個什麽新鮮詞匯,早在19世紀的殖民時代,以英國為代表的殖民大國從殖民地進口原材料,再將本國工業品銷往世界各地,就是全球化的一種表現。

不過現在的全球化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這一次全球化主要由跨國公司所推動,是銷售上的全球化,更是生產上的全球化。

銷售上的全球化,即是美國企業將商品銷售到其他國家,20世紀初直到60年代末,美國一直是一個商品凈出口國,銷售全球化的現象持續存在。

不過八十年代美國企業對外出口形式出現了明顯變化,其開始更多出口無形商品——服務。

自裏根改革和個人計算機革命以來,美國諸如科研、娛樂產業等服務業進步巨大,在世界範圍內確立領先優勢,是美國服務業出口全球的前提。

生產上的全球化,則是指美國企業逐漸將制造環節外移至海外發展中地區。

經歷了70年代物價和工資的快速上漲後,美國的人力成本已經過於高昂,不再適合勞動密集型企業生存,所以,很多企業開始在海外建廠,或將生產環節外包給海外公司。

美國本土企業則更多的負責研發、營銷等高附加值服務性環節,而純粹的加工、制造企業數量大為減少。

在全球化的道路上,美國企業揚長避短,發揮了服務技術優勢,規避了人力成本劣勢,最終保持了盈利高增長,全球化因此成為美國經濟動能由制造業向服務業切換的必經之路。

對全球化會發生在八十年代,情策委很早有做過預測,後來又做過分析,這種現象有技術上的必然性,也有政治上的偶然性。

從管理的角度來講,八十年代初的計算機和信息技術革命,極大的減少了跨國企業全球管理的成本,通過先進的個人電腦和遠程通訊技術,跨國企業總部可以及時的了解世界各地分公司的經營銷售情況,並即時作出決策指揮。

因此信息技術進步是跨國企業形成的重要條件。

從產業分工的角度,八十年代開始美國服務行業的比較優勢上升,因此全球化也幾乎出現在同一時期,全球化符合美國企業揚長避短、將制造環節與服務環節地域脫鉤的大趨勢。

政治上的偶然性,則體現在八十年代世界政治風向突變,東西方冷戰快速消融,社會主義國家相繼對外開放,數十億人加入全球貿易體系,給了全球化更有分量的定義。

整個八十年代,美國經濟雖然在服務業的強勁增長下度過了數年繁榮,但是由於高端服務業吸納的就業人數過少,美國的失業率始終沒有回落到5%這一自然失業率之下,失業問題成為裏根的心頭之患。

他這個老中醫開出的藥方就是進一步支持服務業,進一步去監管化,特別是金融行業松綁,去掉監管之後,有望成為美國經濟又一支柱,最終能夠幫助解決失業問題。

美國金融行業的系統性監管最早可以追溯到羅斯福新政,其中大部分政策是羅斯福總統和他的執政團隊,在大蕭條血的教訓中總結出來。

半個世紀之後,裏根認為這些監管政策過於老舊,已經嚴重制約了金融行業的發展,不利於整體經濟的快速成長,因此開始著手金融自由化改革。

時任美聯儲主席的沃爾克並不認同裏根的去監管化觀點,他反對裏根的政策,認為金融監管政策對於防範金融風險來說十分有必要。

裏根沒有聽進去沃爾克的話,反而在1987年將這個美國經濟的功臣從美聯儲掃地出門,換上了支持金融自由化的艾倫·格林斯潘,為自己的施政掃清了障礙。

這一時期美國的金融自由化前後經歷了3個階段,分別是利率自由化、地域自由化和業務自由化。

早在70年代滯脹時期,受通脹率大幅波動的影響,市場利率也經常隨之波動,無法和政策利率相匹配,因此行業內有了利率自由化的呼聲。

改革前後經歷了16年,到1986年3月,隨著所有存款利率不再設限,美國的利率市場化已經全面實現。

利率自由化改革緊鑼密鼓的實行同時,美國各州也在放松商業銀行地域經營的限制,1982年,馬薩諸塞州通過了新英格蘭地區跨州經營的互惠性法律,拉開了各州立法解除銀行業限制的序幕。

到目前為止,全美只有寥寥幾個州沒有對外地銀行開放。

實際上,維爾銀行已經在為進入其他幾個農業大州做準備,美國的農牧場主日子是否好過,還是要看華爾街的眼色,只要華爾街資本在牛肉期貨上震蕩幾下,不少養牛的牧場就要面臨破產,自己的牧場要被銀行收走的危險。

神農南糧也是一樣,如果沒有南氏的資金在背後支撐,把神農南糧獨立出去,讓它自生自滅的話,它現在應該已經倒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