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43章 數字化(第3/5頁)

嚴格意義上來說,望北傳媒的“傳媒”二字純屬於無稽之談,它實際上就是靠著人脈在投機倒把的倒爺皮包公司,也可以把它歸類到文昌服飾的供銷科、亞清公司的供銷科旗下,它的內核就是在給商品搞促銷。

或者也可以把望北傳媒歸類到金融財務公司,畢竟它也參與了一部電影的投資,只不過投資的回報既取決於票房,又仿佛和票房多少沒多大關系。

事情的經過就是八桂電影廠立項拍一部電影,但是資金不足,於是,陳懷歌牽線,電影廠從望北傳媒借了一筆錢用來拍片,電影賺錢,電影廠歸還本息,若是虧錢,那就慢慢等,什麽時候電影廠有錢就什麽時候還。

別說參與制作發行,南易到現在就連這部片子叫什麽名字都不知道,當然這倒不是對方沒有告知,只是南易肯點頭讓宮雪借錢,目的還是為了建立人脈,借錢的由頭是什麽他並不關心,他只關心借錢的人是誰。

總而言之,目前不管是電影、電視劇、廣告都還沒有民營企業生存的土壤,而想要讓這片土壤出現,並不取決於內部,而是取決於世界大格局。

以南易個人的眼光來分析,沒有蘇修解體、冷戰對立結束、海灣戰爭等一系列事件的發生,沒讓大家醒悟過來世界已經變了,過去的那一套已然過時,就不會出現一切給經濟發展讓步的局面,自然,影視業的口子也盼不來打開的那天。

雖然上輩子對影視業的發展並不了解,可九十年代末期到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國內的影視業是北方人的天下,確切的說是京圈的天下,這一點,南易還是知道的。

甫一開始,南易就沒有想法深度介入內地的影視業,他目前看重的是影視劇的廣告營銷作用,以及將來會呈現出來的對商業地產的推動作用。

這兩撥風口過去,才是考慮布局數字化網絡,什麽元宇宙、WEB3.0等概念的延伸——數字化娛樂的時候。

南易一直隱隱有一種想法,比他兩輩子加起來還要更遙遠的將來,影視劇的制作模式會發生巨大的改變,觀眾不再會是被動的接受一部影視劇,而是從立項之初就參與其中。

隨著大數據的進一步發展,一個人會被數字柵格化,行動軌跡、教育經歷、審美、愛好等等一系列的數據都會被采集走,只要數據足夠龐大,不但可以分析出某個人喜歡什麽類型的書籍、影視劇,包括文章內容走向和影視劇情節走向的偏好都可以分析出來。

甚至,還可以推測有限的未來某個節點,某個人會忽然喜歡某個類型的內容。

不管潛在觀眾將來是否有權利拒絕自己的影視劇喜好數據被采集走,影視劇的制作肯定會越來越精準化,對數據被采集走,又被篩選出來做為一部影視劇創作的參考因素,這些潛在觀眾會發現電影和電視劇越來越精彩,簡直就是按照自己的喜好量身定做的。

其實不用懷疑,你的電子錢包一早就被盯上,別磨蹭,趕緊付費點播,你的錢一到賬,會計就可以紮帳給股東分配利潤。

不管這種推想是對還是錯,南易固執的認為不論任何行業,吃肉小圈子的堡壘會越來越堅固,想要擠進去會變得越來越難,乃至幾無可能,而喝湯群落會越來越龐大,社會結構會出現“釘子穿蘑菇型”。

釘尖遙遙在上,蘑菇傘面就是所謂的共同富裕階層,蘑菇下的釘身有無限向上爬的可能,釘帽的部分直接躺平。

南氏的主營行業就是那幾樣,但是南氏的資本要無所不在,南易要給自己的子孫後代留下局勢突變之下轉移騰挪的基礎。

南易相信自己的數字化娛樂推想是對的,起碼大方向是對的,也許南氏將來吃不到或者不想吃這塊蛋糕,但是依然要涉足其中。

在往數字化娛樂邁進的過程中,始終離不開兩個字——科技。

科技需要積累,沒有彎道超車,沒有什麽突變,把數字化娛樂分解開,幾乎能囊括大半未來科技的發展成果,南氏可以沒有數字化娛樂,但是不能不介入到這些成果的實現環節中去。

鬥氣可以破蒼穹,但科技是鬥氣他爹。

吃著涮羊肉,談著劇本議價,南易腦子裏卻在想著應該在影視特效領域砸點錢了,改天先打個電話給蕾切爾,問問顯卡企業有沒有主動和首富偉業接觸。

等主題談的差不多,桌邊的眾人就開始劃分成更小的圈子,隨機性的進行三三兩兩的對話,三女都不蠢,逮著一個就開始侃,其中謨言被逮的頻率是最高的,誰讓他證明過自己呢。

“南霸天,是不是又快走了?”王蒴和南易碰了一杯後,問道。

“嗯,就是這兩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