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43章 數字化(第2/5頁)

大家寫書,拋開那些有的沒的給自己臉上貼金的論調,無非就是為了填飽肚子、以文致富、名利雙收這麽個過程,沒有家裏不差錢,寫書就是為了好玩的吧?”

環顧一下眾人,見無人反駁,南易就繼續說道:“所以啊,私底下分配利益的時候,該爭就爭,分好了,大家都能接受,那海馬就是一個整體,在外人面前,大家一起裝,團結協作,互相捧著,把臉面都支棱起來。”

“南霸天,你這話不好聽,把我們臉上的偽裝都扒了,可這話也實在,我認識的人裏就數你會摟錢,我也不裝,搞海馬創作工作室就是想多掙點,需要你加入進來幫大家一把。

你說分成,沒問題,大家坐下來談,就按你說的,大家爭出一個都能接受的結果出來,知道你沒閑工夫摻和我們的事,那你就把宮……”

“嗯嗯……”

南易出聲阻止王蒴把宮雪的名字說出來。

王蒴咽了咽唾沫,“算了,不說了,你反正知道我說的是誰,我看當初拍廣告的時候,她協調的挺好的,就讓她參與進來。”

王蒴不提宮雪,南易也會提,望北傳媒成立快四年了,可除了給自己拍了幾個廣告,橫掃了一遍地方台垃圾廣告時間,貼錢做影視植入廣告之外,根本沒開展什麽業務。

就連那幾個廣告,走賬的時候都得掛羊頭賣狗肉,根本不是走的廣告項目的賬。

雖說79年的時候,滬海廣告公司的科長丁允明就在《文匯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為廣告正名》的文章。

他認為,“廣告並非擺噱頭、吹牛皮的資本主義生意經”,這篇短短千字的小文章,就為媒體吹響了恢復廣告的號角。

同年,喉舌報也發表了《滬海恢復商品廣告業務》和《漫談外國廣告》、《一條廣告的啟示》、《一張廣告救了一個廠》四篇文章,多維度對廣告行業的開放發聲。

看似廣告業復蘇了,可其實廣告經營權一直沒有對私營企業放開,過去幾年相繼成立的廣告公司都是某某省廣告公司、某某市廣告公司,一看擡頭就知道不可能是私企。

私企也有,不過還是走掛靠的路子,不然就和望北傳媒一樣,以外資身份進行合資,然後進入到內地成立合資企業,這樣的企業他們的客戶同樣是合資企業。

廣告業的春天沒來,望北傳媒自然動騰不得,只能繼續給兄弟單位提供一點服務,勉強掙倆吃飯錢,想對外開展業務壓根沒門,地方保護主義的壁壘固若金湯,甭想突進去。

在電視台、報紙上打個廣告還行,想在繁華地段弄個海報,望北傳媒絕對搞不定,還是得從省、市擡頭的廣告公司走一遍。

廣告沒什麽發展機會,影視業更沒有機會。

從1958年華囯電視劇正式誕生到1986年,華囯的廣播電視業是一個完全封閉的行業,由國有、高度行政化的廣告電視部門完全壟斷運作,不僅不允許外資和民營資本介入,就連其他國有部門都不允許涉足,尤其是播出機構的市場準入更為嚴格。

1986年廣電部發布了《關於實行電視劇制作許可證制度的暫行規定》,要求從1986年6月1日以後,制作單位向朝廷台和地方電視台提供出售、交換、贈送電視劇必須持有制作許可證,否則,朝廷台和地方電視台不得接收和播出。

這一規定基本就把民營公司排斥在制作市場之外,根本沒有空子可以鉆。

國家之所以這麽規定,這是因為當下的電視劇幾乎沒有娛樂和經濟屬性,它只為國家意識形態安全服務。

之前,南易介入到《紅樓夢》,純粹可以說是贊助然後換一個鳴謝單位,只不過雞賊的南易讓文昌服飾對演員個人也贊助了一把,漂亮的服飾以及有葷有素的豐富夥食,通過這些博取到演員們的好感,很巧妙的把服飾廣告植入到拍攝花絮裏面。

包括之後望北傳媒介入到《西遊記》的投資,其實就是花錢買了《西遊記》的海外版權,既不參與創作,也不參與發行,對朝廷台而言,望北傳媒僅僅是一個購買版權的客戶。

更早之前,文昌服飾在電影裏植入廣告也是一樣,同樣對電影的創作和發行沒有任何發言權,甚至都不能算是一個可以站在同一平台高度上對話的單位,最多算是一個會鉆營,通過“腐蝕”電影廠相關人士牟取利益的壞群眾。

南易一手炮制的《瘋娘》,看似從劇本到拍攝都有望北傳媒的身影在裏面出沒,可這部片子實際上屬於京影廠,望北傳媒出錢、出力,但是最終影片本身獲得的利益卻和望北傳媒無關。

也就是排除掉廣告效應不談,望北傳媒是既賠錢,吆喝也沒賺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