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一百六十九 打死也不去給朱元璋當丞相……

李世民被龐大的宰相數量震驚得都顧不上有哪些人選他了。

事實上, 不止李世民懷疑自己聽錯了,在場的人也都產生了懷疑。

七十七個……是不是太多了點?

最出名的狄仁傑還不是因為宰相之位而出名,那是不是說這些宰相都不出名呢?

李世民看見眾人不僅不吭聲, 還一副目瞪口呆的表情, 還有什麽不明白。

七十七個宰相,是眼前一黑的程度。

宰相換得這麽頻繁, 臣子恐慌還來不及, 豈會盡心?李世民:“豈有此理,她把宰相當成什麽了, 竟如此兒戲。”

武周時期

武則天:“……”有換了這麽多?她怎麽沒印象?

目光掃過地底下站了兩排的大臣, 武則天心中一動,罷了, 換就換吧, 反正都是一群無名之輩。

既然無能就不要占著相位。

武則天已經在琢磨要以他們籍籍無名為由罷免他們,另外選拔一批有能力又忠心的人才。

後世蓋棺定論的無能, 她倒要看看誰敢反駁。

另一邊,被武則天目光掃過的大臣全然沒有注意到武則天眼中的含義,他們的注意力都在天幕上。

最出名的居然是狄仁傑?

狄仁傑擔任宰相的時間並不長, 滿打滿算四年都沒有, 而且還是兩次加起來!

以武三思為首的大臣,更是拍馬屁道:“相公, 狄仁傑出名靠的不是宰相之名,想來陛下最出名的宰相定是相公無疑。”

武三思聽了非但沒有露出笑容, 反而是不悅地瞪了拍馬屁的人一眼。

他有幾斤幾兩還是知道的,天幕提起他可不見得是好事。

而且天幕人人都能看見,都能看懂,又不受控制, 他怕還來不及,可不想被天幕點名。

***

大秦

李斯:“……”累了,毀滅吧。

這是能說的嗎?就算胡亥不正常,也不能由他說出來。

還有什麽只要新主正常,都能在他的輔佐下坐穩天下,國力整整日上。這不是把他架在火上烤嗎?

就算真有這本事也不能說出來啊,讓陛下聽見可不就覺得他恃功而驕,仗著自己立過功,便不將下一任國君放在眼裏。

這還了得?

李斯出列,誠惶誠恐向秦始皇解釋,“陛下,臣絕無此心。”

秦始皇只是淡淡地看了他一眼,便揮手讓他退下。

搞得李斯心裏更加慌亂了,陛下這是什麽意思?是相信他,還是不相信他?

其實秦始皇只是驚嘆武則天的宰相數量,沒空管李斯。

宰相和丞相看似只有一字之差,實則相差甚多。丞相向來只有一人,他立左右丞相是因為天下統一後政務繁重,一個丞相已經不夠用了,所以設左右丞相。

書中的閻王特意解釋唐朝的宰相是群相制,三省長官和副長官都算宰相,也就是說唐朝之前並非群相制。

誠然大唐疆域甚廣,兩個丞相也未必夠用,可在大唐之前為何沒有采用多相制?

定是用多相制分化丞相權力!

秦始皇:有點意思。

公元前120年,漢武帝時期

劉徹冷笑:“呵,合著就朕這裏沒人願意來?”秦始皇和李世民那裏都是搶著去,連考試都安排上了,就他這裏沒人願意來。

憑什麽?

他不服!

“陛下莫慌,”霍去病勸道:“武則天那裏也沒人去。”七十七個宰相,哪怕是多相制,總不能一次十幾個宰相吧?

依他看最多也就四五個,在位二十一年,換了十五批宰相,平均一兩年就要換一次,這可比陛下頻繁多了。

陛下這裏都不願意,武則天那裏就更沒人去了。

劉徹:“……”完全沒被安慰到。

不過……群相制倒是有點意思,分化丞相的權力,這樣他就不用太過擔心相權過大,威脅皇權。

……

【除了狄仁傑外,女皇的其他大臣也挺出名,比如上官婉兒,歷史上唯一一位巾幗女相;還有姚崇、宋璟也是女皇一手提拔的,兩人深受女皇賞識。

姚崇第一次拜相就是在武周朝,宋璟也是因為率性剛正而被女皇重用。只可惜姚崇因為得罪男寵張易之而被貶,宋璟因為得罪武三思而被排擠。

兩人雖然是女皇提拔的,但卻是在玄宗時期大放異彩,可以說李隆基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兩位名相的輔佐。

因此後世也將姚崇、宋璟與唐太宗時期的房玄齡、杜如晦合稱唐朝四大賢相。

總的來說女皇有識人之明,用人之才,也有容人之量。在女皇手下幹活,只要你有才,沒有二心,肯定能名揚天下。

比如狄仁傑,狄仁傑一生剛直不阿,知人善任,為唐王朝連連舉薦德才兼備的良臣,政績頗豐,被朝野公認為“唐祚送俊之臣”,有“北鬥之南一人而已”之譽,享有“東方福爾摩斯”的美譽。

為什麽說要沒有二心呢?因為武周朝堂上的大臣很多都效忠與大唐,他們並不認可武周政權,始終不能完全為女皇所用,甚至還會使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