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一百五十七

朱元璋涼涼地瞥了朱棣一眼, 倒也沒說什麽,因為他正在思考在大唐搞錦衣衛的可行性,尤其是以武後的身份設置錦衣衛。

片刻後,朱元璋搖了搖頭。

武後當年重用來俊臣等酷吏就惹得朝野怨聲載道,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更是將其評價為“鬼神之所不容, 臣民之所共怨”。

武後的酷吏只是監視朝臣,用來搜集情報、排除異己、威懾敵人, 比起他的錦衣衛來差得遠了。

若是在唐朝用錦衣衛, 不僅朝堂怨聲載道, 恐怕宗室、百姓也不會安分。

不過若是能順利成立錦衣衛, 那可比酷吏好用多了。

正想著,就聽到天幕繼續道:

【這裏解釋一下,大明的錦衣衛前身是朱元璋的親衛兵,所以也稱“親軍都尉府”, 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 相當有牌面。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 改置錦衣衛。

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錦衣衛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也有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等工作。

錦衣衛的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 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 直接向皇帝負責。可以逮捕任何人, 包括皇親國戚, 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1]。

當時的錦衣衛權力很大,用著也很順手,明初胡惟庸、藍玉兩案都有錦衣衛的身影, 這兩樁案子被株連的人數超過四萬。

後來朱元璋也發現錦衣衛濫用職權,權力過大,錦衣衛非法□□、虐待囚犯的行為讓百官怨聲載道,所以在洪武二十年到洪武二十六年將內外刑獄從錦衣衛職責中廢除,交由法司處理。

也就是說洪武二十年後錦衣衛沒有了審訊、用刑的權力。

朱棣登基後,不僅恢復了錦衣衛所有的權力,甚至還加強了錦衣衛的權力。他設置北鎮撫司,專理“詔獄”,可以直接逮捕和拷問犯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這些司法機關都無權過問。

經過朱元璋、朱棣兩朝,錦衣衛就再也沒有從明朝消失過,從某種意義上說錦衣衛也算是和大明共存亡了。

由於錦衣衛權力缺乏限制,他們為了邀功請賞而羅織罪名,不擇手段地擴大牽連範圍,制造的冤假錯案不勝枚舉。

這也是錦衣衛名聲惡臭的原因之一。

加上擁有特權,不少錦衣衛胡作非為、貪贓枉法,造成了社會的混亂不堪。所以也有明之亡於廠衛的說法。

但明亡的原因肯定沒有這麽簡單,只能說廠衛是間接引起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洪武時期

聽到自己又被提起朱棣心裏頓時一咯噔,想也不想直接下跪認錯:“父皇,我錯了。”

不管是什麽,先認錯再說。

朱元璋沒空搭理他,直到聽完錦衣衛的光輝歷史後,才冷笑到:“你倒是自覺先把錯認了,以為這樣朕就不會罰你是吧?”

朱棣:“兒臣不敢。”他又不是主角,為什麽總帶他,還全是這種帶法。

求放過。

朱元璋氣得走來走去,指著朱棣罵道:“朕都把錦衣衛的職權削了,你為何又要加回去?廠衛廠衛,朕設錦衣衛,你設東廠,怎麽錦衣衛還滿足不了你?”

朱棣心裏苦,他怎麽知道為什麽,那是將來的他幹的,“父皇,天幕既然說了廠衛是間接導致明亡的原因之一,兒臣定不會再犯同樣的錯。”

朱元璋冷哼一聲,“等天幕結束,朕再收拾你。”

朱棣聞言松了一口氣,趁朱元璋注意力全在天幕上,悄悄站起。

武周時期

武則天輕嘆:“明朝果然是集各朝代之大成。”不過由此也能看出,明朝不得民心。

武則天受李世民影響,一直牢記“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民心”或許不是坐上皇位最重要的條件,但絕對是不能失去的條件。

**

武周的官吏們:錦衣衛別過來,過來就反給你看。

他們造了什麽孽,酷吏也就算了,怎麽還要經歷錦衣衛呢。

【錦衣衛權勢那麽大,皇帝之下他們都能監督、逮捕以及審問拷打,放在皇權高度集中的明清自然沒問題,但在大唐,想設錦衣衛,世家分分鐘要造反。

別說世家了,朝臣宗室都要反。

武則天的酷吏為什麽能成功?因為她除了用酷吏監督大臣的一舉一動外,還鼓勵百姓舉報有異心的大臣,一經坐實,舉報的人就能做官,誤報則不處罰。

法不責眾,酷吏尚且能廢,龐大的百姓群體要怎麽處理?

雙重打擊下,朝臣自身都難保,哪裏還敢反抗。

所以朱元璋想在大唐成立錦衣衛肯定不成的,加上羽林軍(負責守衛京師、皇宮安全的禁軍)大多數是官宦子弟,是貴族和官員們把家中子弟送來鍍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