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一百二十四 法醫鼻祖

【包拯聞言心中一動:洗冤錄, 洗刷冤屈,這名字取得倒也貼切。

說罷,包拯雙手作揖, 說:臣有一個不情之請, 還望公主答應。

趙淩舒心裏頓時一咯噔,不會吧,包拯不會是想問她要《洗冤錄》吧?

她笑得十分勉強:包大人請說。

話音剛落就聽到包拯說:臣想借《洗冤錄》一觀。

果然,她就知道古代這些斷案高手沒有一個能逃過《洗冤錄》的誘惑。

可問題是……她沒有啊!

《洗冤錄》是南宋的宋慈寫的,現在是北宋, 隔著兩百年呢,她上哪裏找去?

雖然《洗冤錄》上的內容她記得不少,但有時候記得是一回事, 默寫又是一回事;再加上古代沒電腦沒手機,用的還是繁體字,她拿頭寫啊?

於是趙淩舒推脫道:這書後來找不到了, 本公主也不知道它哪裏去了, 或許是因為過於破舊、位置過於偏僻被宮人當成廢品清理了吧。】

宋仁宗時期

捕捉到關鍵詞的趙禎驚呼, “《洗冤錄》出自我大宋!大宋果然人才濟濟。”

大臣們欲言又止, 官家你沒注意到天幕說的是南宋嗎?

你忘了南宋是怎麽來的?

其他大臣欲言又止,包拯可不, 他向來直諫, 這次也不例外, “官家, 大宋人才濟濟卻最終落得靖康亡國的下場, 漢人南遷與當年的晉又有何區別?

官家聽到這些應勵精圖治,重用能臣,收復燕雲十六州……”

趙禎:“……朕知道了。”

“朕不正是想從天幕上了解大宋還有哪些人才未被發現嗎, 愛卿說的朕都知道。”在做了在做了,別催了。

能青史留名的都是忠臣良將,這他還是知道的。

包拯聞言,滿意地點了點頭。

看得好些大臣嘴角微微抽搐,蹬鼻子上臉!

不就是被天幕誇了幾句嗎?說話都硬氣了。

以後彈劾他們不會更過分了吧?

一想到自從包拯進了知諫院,彈劾過的權貴數量,眾人心裏就沒底。

不如還是讓包拯繼續去當他的權知開封府吧?正好這回天幕都快把包拯吹得和斷案如神的狄仁傑有得一拼,他們若是借此舉薦包拯,官家肯定會同意的。

嗯!就這麽辦!

宋太.祖時期

自從收拾了趙光義,廢除了金匱之盟,立了太子後,趙匡胤容光煥發,仿佛年輕了十歲。

尤其是知道遼國買不了天幕上的書後,趙匡胤更是幹勁十足,鉚足了勁操練禁軍。

火.藥本來就是在宋朝發揚光大的,有天幕的書籍,加上趙匡胤曉之以情動之以理,還真招募到了不少火器方面的人才。

火器這種東西,敵無我有那就是一大殺招,用在戰場上簡直就是壓倒性的勝利。

趙匡胤沒有廢多少功夫就收回了燕雲十六州。

此時的趙匡胤正得意於自己的功績,冷不丁又聽到天幕提起南宋。

趙匡胤:快樂沒有了。

還得繼續努力,絕對不能讓南宋有出現的可能!

大秦

秦始皇聽到這熟悉的語氣,嘴角不由抽了抽。

上回說給韓信寫兵書,結果就給了兩句話。雖然那兩句話確實不錯,任哪個武將看了都會眼睛發直,但他明明可以有一本兵書,卻因為懶而變成兩句話。

想想就覺得虧了。

尤其是書中的人明明記得內容,卻因為字體繁復、沒有電腦、手機這種令人無語的理由不想寫。

秦始皇:真懶散!

這要是在大秦,他有一百種方法讓她寫出來,一天怎麽著也要寫個萬兒八千字。

公元前120年,漢武帝時期

劉徹皺了下眉頭,“怎麽又是大宋的人?”

包拯是大宋的,洗冤錄是大宋的,大宋到底還有多少名留青史的人?

自從上回聽了蘇軾寫他踞廁見衛青後,劉徹就對大宋很不滿,尤其是大宋的文人。

“大宋如此重文抑武,瞧瞧這出名的都是文臣,武將那是一個也——”劉徹想到之前天幕說的楊業,話音一頓,改口道:“武將那是少得可憐,難怪最後會落得個亡國的下場。”

漢人這麽多,卻被異族亡了國,嘖,丟人!

霍去病聞言,提醒道:“陛下,之前天幕提到的嶽飛也是大宋的。”

天幕提起嶽飛時沒有專門介紹,劉徹想了一下才想起來,“朕想起來了,是那個與你二人同為八大軍神的嶽飛。”

“生在重文抑武的大宋,可惜了。”

汲黯向來看不慣張湯這樣的酷吏,覺得後世的斷案方法更好,他對《洗冤錄》頗感興趣,可見劉徹完全沒有提起的意思。

不由道:“陛下,《洗冤錄》無疑是一部巨著,若得之,天下的冤案能減少許多,吏治也能更加清明。”

劉徹白了他一眼,“朕會不知道嗎?但天幕的意思明顯和之前不想寫兵書一樣,兵書沒有,難道《洗冤錄》就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