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二十六章 人參兄弟

李世民已經顧不上唐朝畝產和天幕所說畝產的區別了, 反正不管怎麽換算這黃金瓜都是能畝產幾千斤的糧食。

他現在就想知道這黃金瓜怎麽獲得,有了這黃金瓜往後災年再也不用怕了。

仿佛已經能看到一望無垠的金燦燦瓜果在向他招手,李世民激動道, “輔機、克明, 上次我們猜到天幕並不止存在於大唐,其他朝代也能看到天幕。如此, 這本書搶的人一定很多。”

長孫無忌和杜如晦秒懂,兩人相視一眼, “殿下放心, 屬下這就通知民(兵)部官員, 讓他們動員百姓和士兵一起搶書。”

洪武時期

朱元璋屏住呼吸, 愣愣地望著天幕,心裏快速算著畝產四千斤, 若是按照戰國時期的畝產,那換到明朝豈不是一萬二千斤?

想到這個龐大的數字,朱元璋甩了甩頭,太離譜不可能,應該是按照天幕所在時代的畝產來算, 換算大明畝產應該是三千六百斤!

大明一石是一百四十斤, 也就是將近二十六石糧食。而北地的小麥畝產也就一石出頭,南方水稻畝產兩石左右。

一個大人一年需要吃三到四石糧食, 小孩兩石左右, 一戶五口之家每年需要十二石到二十石糧食,也就是一戶五口之家最少需要二十畝上等田地才能在交稅後養活一家人。

這還不算其他開銷,若是加上其他開銷,怎麽也得三五十畝。可哪有那麽多上等水田呢,貧瘠的土地三五十畝太平年間尚可養活一家子, 災年可就苦了。

若是能有天幕說的黃金瓜,只需每戶種上幾畝,天下將再無災年。

這黃金瓜要怎樣才能得到呢?想要!前有畝產千斤的土豆、紅薯、玉米,現在又來一個畝產四千斤的黃金瓜,後世的人一定過得很好吧?

朱元璋有些悵然,他當年起事的時候也不過想著能吃飽飯,不再餓肚子,後來手裏權利越來越大,想法也跟著變了。

他前半生吃盡了苦頭,就想留一個太平盛世、一份千古家業給兒孫,想讓他們提起祖宗的時候能感念祖宗之德,能自豪的對人提起祖宗。

而不是埋怨祖上無能,讓他們後代世世代代都窮得吃不上飯。

他做到了。但也沒覺得多開心,天下間有太多人吃不飽、穿不暖,在天地間苦苦求生了。就和當年那個一窮二白、掙紮求生的自己一樣。

想保住大明這份基業,必須讓百姓能過下去。

這黃金瓜,就算在天涯海角,他也要找到!

……

【其實相對於南瓜,玉米更適合當軍糧。

玉米雖然畝產只有一千六百斤左右,不如南瓜,但相對於南瓜的不易儲存,玉米就好儲存得多。曬幹後磨成玉米澱粉,可以儲存一年左右。

玉米澱粉可以做成各種面食,比如玉米饅頭、玉米面、玉米糊糊等。當然口感肯定不如小麥磨成的面粉,畢竟一個粗糧,一個細糧。】

雖然只有一千六百斤左右???

各個時空的古人:聽聽你說的是人話嗎?

就算再不通農事的帝王也不會覺得畝產一千六百斤是一個小數字啊,後世的人怎麽回事啊?

就算有畝產四千斤的黃金瓜珠玉在前,也不能看不起一千六百斤的主食啊!

在古人心中,黃金瓜雖然產量高,但瓜果水分多,和純糧食還是有差距的。

【趙霏之所以沒想著用玉米用作軍糧,主要是因為系統給的玉米種子也是雜交種子。雜交種子它不適合留種啊,想培育出適合留種的玉米種子要花的時間可不是一年兩年。

而且常規留種的玉米產量遠遠低於雜交種。常規種畝產也就一千左右,想種出千斤之上得注意土質、堆肥、後期管理。不像雜交種,輕輕松松就能畝產一千。

趙霏覺得自己沒有十年如一日的耐心去培育良種,所以才選擇了不挑土質、留種方便的南瓜。】

各個朝代種田經驗頗深的農人聞言若有所思,他們留種也是留顆粒飽滿的,從翻地開始就盡心伺候,不敢有馬虎,收成確實一年比一年好,但遠遠達不到天幕說的那樣。

這是為何?天幕所在的朝代農人到底是如何育種的呢?為何能達到這麽高的產量?

若是能看看天幕手上的書就好了,老人渾濁的雙眼中迸發出渴望的亮光。

若能育出這樣高產的種子,花費十年算什麽,便是賠上余生老夫也願意嘗試。

【趙霏在宮中種地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大魔王嬴稷耳中,秦昭襄王本來就對趙霏能從趙國逃回來感興趣,很快召見了趙霏。

嬴稷問她為什麽在宮中種地,是住食上短缺了嗎?

趙霏拿出一根足有四五斤重的白蘿蔔,說這是人參的兄弟,有下氣、消食、潤肺去痰、解毒生津的功效,而且沒有人參那麽補,老人孩子都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