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十三章 社死現場

“哼,”朱元璋冷哼一聲,“把這個丟人現眼的堡宗除藉,我老朱家沒有這種子孫後代。”

朱棡酸溜溜道:“老四,可以啊!後代出了兩個皇帝,算起來應該是你曾孫。代宗,上一個用代宗廟號的應該是唐代宗吧,唐代宗平定安史之亂,有不世之功,本應為世宗,但為了避諱太宗,改用代宗。

所以史書上說代宗相當於世宗,你這另一個曾孫倒是幹得不錯。”世宗是個好廟號,漢武帝廟號便是漢世宗。

問,偶然得知自己有兩個皇帝曾孫是什麽感受。

朱棣:頭疼,誰能告訴他未來怎麽會是他的曾孫坐在那個位置上,還不止一個。

**

劉徹精準捕捉到關鍵字,然後毫不留情的嘲笑。

“哈哈哈哈哈,這後世的王朝也太弱了,天子北狩[1]被俘,還不如戰死算了。堂堂一國之君竟淪落為俘虜,真是丟人。”

“有道是君子不立危墻,不行陌路,不入深水。這後世之人怎麽連這也不懂?”

身為帝王,身系天下,更該如此。雖然他成天嚷嚷著要打匈奴,可從未想過禦駕出征。

打仗的事情就應該交給將軍,不然要將軍幹嘛?帝王有帝王該做的事情,什麽都要插一手,只會越弄越糟。

朝臣們也捕捉到了‘武將勛貴幾乎全軍覆沒,文官集團首腦被創’的信息,這一刻無論文臣武將都齊聲到:“陛下英明。”

他們有點理解天幕說的“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了,陛下真乃明君也。

同樣的事也發生在唐朝。

君臣同樂後,房玄齡勸道:“殿下如今身份已然不同,君子不立危墻,殿下日後莫要同從前一般身先士卒,奮不顧身。”

正覺得自己文武雙全,萬軍從中來去自如的李世民:“……”有心說只有他俘虜別人的份,絕不會有別人俘虜他的可能,但想了想還是算了。

房玄齡他們不愛聽這個,他們更喜歡他坐鎮後方,別亂跑。

“咳,還是繼續聽天幕講故事吧。”

【醫館掙錢後,陳姣購買了大批的防疫藥材。她記得史書上記載漢武帝在位的55年裏,一共發生了43次災害,幾乎年年都有災情。

史書上陳阿嬌被廢是元光五年,也就是今年,史書記載元光五年夏,大旱,有蝗災。

久旱必有疫,到時候不知道要死多少人。義妁懸壺濟世肯定會去救治百姓,她能幫的就是多準備一些藥材。】

天幕的話猶如晴天霹靂,震動了整個大漢。

百姓們六神無主,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般到處亂走。

旱災已經很難熬了,更何況還有蝗災。

而且聽天幕說幾乎年年都有災情,老天啊,你讓他們怎麽活啊?

各地縣令看著惶惶不安的百姓,心中一嘆,對衙衛說,“這段時間多注意些,恐有人趁機生事。”提前得知災情是好事,但所有人都知道就不一定是好事了。

遠的不說,物價必亂。

人都有私心,大部分人得知災情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如何在災情中保全自己,而不是如何抗災。

太學,董仲舒聽到這個可怕的數字眼皮跳個不停,他向陛下提出“天人感應[2]”學說,用神權制約君權,這還沒過去幾年呢,怎麽就翻車了呢?

連年不斷地災情,陛下是瘋了才會背這個鍋。他的“天人感應”論要成為荒唐之言了,唉。

天幕突降大漢,也不知是福是禍。

其實劉徹一時間還真想不起董仲舒的“天人感應”,他這會腦子裏都是在位五十五年。

天啊,他這麽長壽的嗎?他以為高皇帝活了六十二已經很長壽了,沒想到他更長壽,竟有七十年壽命!

直到汲黯出聲,漢武帝才回神。

“關中地區確實許久沒下雨了。天幕說的大旱恐怕是真的。臣懇請陛下下旨,讓各地縣令督促百姓搶收地裏的糧食。能挽回多少算多少,免得大旱顆粒無收。”

“準。”

【旱災過後,果然爆發了瘟疫。陳姣和義妁不僅免費送藥,還在城外施粥,救活了無數百姓。

許多百姓自發的幫醫館幹活,醫館名氣越來越大,驚動了宮裏的漢武帝。

漢武帝得知這一切都是陳姣做的後,心情相當復雜。有些人當皇後的時候沒想過母儀天下,不是皇後了反而關懷起百姓來。

就離譜。

你們以為漢武帝會就此後悔,然後追妻火葬場嗎?並不,漢武帝只覺得陳姣是想吸引他的注意力。

恰逢此時衛子夫難產,漢武帝想了想,決定去請陳姣進宮給衛子夫看看。如果陳姣願意進宮,那就證明她對他還未斷情,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為了引起他的注意力,讓他刮目相看罷了。

陳姣不是陳皇後,她對衛子夫不僅沒有意見,還頗有好感。畢竟誰不喜歡溫柔漂亮的解語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