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三章 絲綢之路

【王蓁從秦始皇哪裏得到了一個左庶長的爵位,雖然聽著不怎麽樣,但是這個爵位在大秦已經算很高的高爵了,可以享受五百石歲俸,七十四處宅地,良田七十四頃,三百戶以上的食邑稅收。

關鍵還可以養府兵。所以王蓁回到家之後直接找王賁要兵,她要建一支商隊,海上絲綢之路弄不出來,陸地的絲綢之路還是可以弄出來的。

再說了,以大秦的兵力,搞絲綢之路比漢武帝時期容易多了,到時候給商隊整全套盔甲配鋼刀,怎麽都能帶回葡萄、核桃、石榴、黃瓜、胡椒等作物。

王蓁用秦始皇給的經費在沿海區買了一大塊地,在那裏建起了煉焦廠、煉鋼廠、制堿坊。對外宣稱海風有助於煉鋼,實際上是為了可以制堿的海藻以及方便曬鹽。

看到這裏大家是不是明白了王蓁勾搭秦始皇的目的,她就想吃點好吃的順便攢點錢。大秦物質十分匱乏,真的是要啥沒啥,連鹽都是苦的。

而且當時秦國的主食是粟、黍、麥等。粟就是我們現在的小米,注意是那種黃色小顆粒的粗糧,不是我們常吃的白花花大米,我們吃的白花花大米是稻,是細糧。

黍是黃米,和小米差不多,也是粗糧,但營養成分高於小米。麥是我們現在小麥,小麥沒有變成面粉之前是粗糧,磨成面粉才是細糧。你們可以想象一下沒有變成面粉的小麥直接做成飯是什麽感受。

所以秦國時,有條件的人吃粟和黍,沒條件的只能吃麥飯。至於稻,雖然南方也有種植,但產量太少了,只有少部分貴族才吃得起,還不是天天都能吃。

至於肉和蔬菜,牛肉就別想了,在古代殺牛是犯法的;豬肉嘛,沒煽過得豬膻味很重,並不好吃。

能吃的就是羊肉和狗肉、雞肉,不知道北方的羊膻不膻,南方的羊挺膻的,要用香料煮才好吃,秦時沒香料沒孜然,估計肉食也好吃不到哪裏去。

菜就更少了,除了白菜和韭菜,葵(冬莧菜)、藿(豌豆苗)之外,其他和我們現在的野菜差不多,甚至還有不少被我們淘汰的“野生雜草”。

這種條件,王蓁要不是學化工的估計早受不了了。

她在書裏不止一次表達要不是大秦的國力實在到不了美洲,她都想慫恿秦始皇去打美洲。畢竟美洲不僅有土豆、紅薯、玉米這些畝產千斤以上的糧食,還有調料之王的辣椒。】

一石激起千層浪,各朝代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都震驚了,這世間竟有畝產千斤的糧食,還不止一種!

秦始皇:“美洲在哪?大秦可以!”

扶蘇誠實地潑涼水:“可是父皇,天幕說以大秦當前國力到不了美洲。”

“現在到不了不代表將來到不了。將來無論誰繼位都要繼續發展大秦國力,終有一天大秦的軍隊能到達美洲。”

各郡縣在田間勞作的農人們趁著午間休息一邊吃飯一邊看天幕,聽到天幕嫌棄秦物資匱乏,粟、黍、麥皆為粗糧,肉膻不好吃時,他們捧著手裏粗陋的陶碗默默流淚,碗裏是麥飯和野菜團。

對他們來說,肉,再膻都好吃。

可,他們吃不起肉,貴族才能吃得起肉。

聽到畝產千斤的糧食,再也繃不住了,跪地嚎啕大哭。老天啊!這世上有這麽多高產的糧食,為什麽不能賜給他們。

那美洲究竟在何處?他們想去尋那畝產千斤的糧食。

劉徹兩眼放光,“秦始皇不行,朕行!”要是有畝產千斤的糧食,匈奴算什麽。

出身商人家庭的桑弘羊敏銳的捕捉到了‘商隊’、‘海上絲綢之路’和‘陸地絲綢之路’三個詞,大致明白了天幕為何說大秦國力不足。

“陛下,大漢國力應該也到不了美洲。天幕提起海上絲綢之路和陸地絲綢之路,前者辦不到,後者可行。張騫出使西域帶回的應該不止胡麻油,恐怕還有天幕說的那些作物。”

“臣以為,歷史上開辟‘陸地絲綢之路’的應是我大漢才是!是陛下您和張騫的功績。”

一番連吹帶捧的猜測把漢武帝激動得不行,“快,派人去尋尋張騫。”

平復了會才冷靜下來的劉徹問桑弘羊,“海上絲綢之路真的辦不到?”

桑弘羊搖頭,“海上兇險,以大漢如今的船根本無法長行。”

劉徹失望得垂下頭,“好吧。”

為什麽要讓他知道有那麽多高產的糧食,卻又可望而不可即。

李世民驚得站起了身,“畝產千斤!”

他回頭看著正在大快朵頤的尉遲敬德和程咬金,深切地道,“要是大唐有這三種畝產千斤的糧食就好了,百姓就再也不會餓肚子。”

尉遲敬德放下手裏的筷子,拍著胸脯說,“殿下放心,打仗俺可從來沒怕過,這美洲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