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第3/4頁)

姚若愚的主管教練還有邊上的編舞老師都點了點頭——這是個好辦法。

其實他們之前也做過同樣的事情,但是他們都不是蘇涼,無法像是蘇涼那樣細致而完整地講解這些細節,有的部分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和蘇涼對音樂的理解也不同,這就造就了姚若愚之前在表演之中有部分情感和整體感覺產生違和脫節的部分。

現在有蘇涼親自來講解這些細節,可以說是再好不過了。

解決了一個姚若愚,後面還有劉洲等其他選手。

這些花滑隊的選手都跟著蘇涼訓練過滑行,這會兒看到蘇涼,都嘻嘻哈哈地叫他‘小蘇教練’。

哪怕是一開始對於蘇涼帶他們滑行訓練感到抗拒的選手,現在也已經感受到了滑行能力提升所帶來的好處,對於蘇涼已經都是滿滿的一片感謝。

這些選手的節目,其實除了姚若愚那一個之外,余下的選手中,已經沒有完全采用蘇涼模板內容的選手了,不過教練組仍舊是每一個節目都會征詢蘇涼的意見,絲毫沒有輕視蘇涼意見的意思。

沒別的原因,蘇涼對於這些節目的審美,仿佛超出了他們一整個時代。

這些節目其實絕大多數都是教練組在參考了蘇涼的表演內容之後,再做的調整組合部分了,可是在蘇涼的觀察之下,仍舊得到了不少能夠調整改進的部分。

“這個部分的內刃大一字可以考慮調整為變刃大一字,恰好可以匹配跳躍過後那種激蕩情感以及音樂上的轉換延續。”

“這裏的鮑步如果有可能,身體向下彎曲的程度是不是再加強一些會更好?靈雅姐的身體柔韌度非常好,鮑步對於她的柔韌性展示是非常好的一個動作,和音樂情感上的抒發也比較契合。”

“這部分的直線接續步……”

“這裏的轉三銜接是不是有點問題?”

從蘇涼被梁華生‘綁架’到花滑館開始,接下來一天,已經完成自己恢復性訓練內容的蘇涼,幾乎就在花滑館這裏沒有挪過窩了。

花滑館這裏的教練和編舞也抓著蘇涼跟他討論——為什麽這裏用轉三會更合適?同樣的動作分數,我們為什麽要選擇更困難的這個而不是選擇相對簡單的這個?

其實在跟蘇涼多聊幾次之後,這些教練也明白了,蘇涼之前也跟他們說過《薩洛夫幻想曲》和《木偶之歌》的編排方案和思路。

但是今天再這樣細節地討論了一整天下來之後,他們對於蘇涼的思路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科學、合理地安排分數和技術難度的排布之後,接下來蘇涼的思考方式就是:技術動作服務於情感和美感上的藝術表達。

在今天的溝通過程中,蘇涼許多次地提到了‘難性美’。

花樣滑冰的表演過程中,這種難性美感正是體現在每一個花滑動作的‘難度+美感’的呈現上,在冰面上滑行、跳躍、旋轉的難度以及其中配合音樂、舞蹈動作所傳遞出來的對藝術和美的呈現,正是花滑的關鍵。

過於的華國隊固有的思路裏,還是將花滑的競技性排在首位,這也是教練們在對選手進行訓練時的傾向性根源,也是導致目前華國花滑選手們藝術性普遍不足的根源。

正是因為對於競技性的過度看重,在訓練過程中,對於選手的跳躍、旋轉等技術動作,教練組都會抓得比較緊。

只看華國隊之前退役的兩位前輩都具備四周跳能力,完全達到了當前國際上一線水準的跳躍能力就知道。

也就是花滑隊的總教練梁華生始終不停地在強調滑行基礎的重要性,否則目前國家隊內的訓練方向,恐怕也還是強跳躍性質的。

也是各種綜合原因的存在,導致了過往華國花滑編排節目時的一些傾向和弱點,有些甚至都不好說是純粹的弱點,而是幹脆就是教練組當初不夠重視。

一天的編排討論下來,蘇涼也說得有些口幹舌燥了起來,眾人正緩了一會兒呢,就見邊上不知道什麽時候蹲了胡侃他們幾個人在。

其實胡侃從中午的時候就已經到了花滑館這裏,他們中午原本先是去的速滑館,結果速滑館裏沒見著蘇涼,打聽了一下才知道,蘇涼恢復性訓練期間,上冰訓練的時間也很少,這會兒人在花滑館呢。

胡侃他們也是知道蘇涼被聘為花滑隊特殊顧問的,但是聽說蘇涼從上午就被花滑隊的總教練請走‘指導教學’,多少也還是有些驚訝——上午就去了花滑隊?那這會兒都下午訓練的點了呀!

於是他們迅速地摸到了隔壁的花滑館,一看——嘿,蘇涼還真在花滑館這裏?

不僅是在,而且是被花滑館這裏的教練組給包圍了,裏一層外一層的,都在聽蘇涼做講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