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五章 三十年後的張二郎(第2/4頁)

除此之外,張賢瑀還在紹明十年,公元955年,到漠北行省首府燕山府(烏蘭巴托附近),做了兩年的安撫黜置大使,並以佛子的身份兼任漠北都僧統。

在此時的六法宗中,活佛是教地土著,有崇高威望,一半時間在教地,另一半時間在承德、敦煌、承天涼州府甚至是神都,接受無上天的點化。

而在教務上作為活佛補充,實際上掌握教權的大德,是從中原派去,或者在當地培養的虔信徒。

最後就是都僧統了,這聽著是管僧人,但實際上是管地方行政的,甚至有一定程度上的軍事職能。

張賢瑀在漠北當了兩年的都僧統,極大的提高了跟草原民族打交道的能力,更加熟悉了草原文化與法則。

紹明十三年,公元958年,張賢瑀又被派到蓬萊行省的首府蓬台府(九州久留米),接替趙延進鎮守了一段時間蓬萊,積累了豐富處理新進征服之地的經驗。

同時,在擔任兵部左侍郎的那段時間,張賢瑀還曾作為朝廷天使到大禮城,去跟兄長楚國大王張賢存,學習了一下藩國的治理和對外征服等本領。

可以說,今年的二十八歲的張賢瑀已經完全成熟了,他再也不是小時候那個有些自卑,不善言辭的小胖子。

而是一個年富力強,極有個人魅力,精通突厥語和波斯語,熟悉內政外戰,知道政治的妥協之道,明白該怎麽鎮撫新進征服之地的君王。

如果張鉊現在駕崩的話,張賢瑀就是一個合格的帝王,甚至是比他兄長楚藩大王張賢存更合適的大周皇帝。

所以,張鉊現在才放心讓張賢瑀帶著兩個弟弟張賢熙和張賢太向西,去吞並薩曼波斯,並為西征打前站。

而最後一個原因,也就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實力。

乾元三年的公元962年,與二十年前的偽晉天福七年最大的實力差別就是人口。

942年時,全天下的人口也就是兩千二百萬到兩千五百萬之間,中原地區窮困到甚至連十幾萬軍隊征戰一年的糧食都拿不出來。

但是現在,乾元二年公元961年全國戶籍普查的結果是,現在全天下的人口,已經恢復到了大唐巔峰的六成以上,足足有五千萬人口了。

這其中,有大量隱沒人口在這二十年中查了出來,逃到山林、沼澤的黑戶也放心出來接受均田,還有契丹、草原、南詔、高麗和倭國的人口加入。

在他們一起推高的人口基數上,二十年間暴增了接近一倍。

得益於玉米等新作物,特別是占城稻和黃穰稻的推廣,充足的糧食,穩定的政局,相對清明的官場,稅收政策合理的刺激,使得張周出現了一對夫婦人均生育了五個孩子以上的恐怖數據。

比如說韋老爹家,二十年前他只有三個兒子,還都是幾歲的孩童。

就算是十年前,韋老爹雖然也有了七個孩子,但最大的不過十三四歲,最小的四五歲,你要這樣的孩子去遠征,肯定不現實。

只有等待韋老爹的韋氏五彪都長大成人之後,有了韋氏五彪這樣無所事事,專為戰爭、拓殖而生的猛男出現,西征才有實行得下去的基礎。

張賢瑀一路從關中往承天涼州府而去,一路上邊走,就有早已接到朝廷命令的巡檢使,將控制下鄉野間如同韋氏五彪這樣的人,送到隊伍中,經過三位大王以及麾下武官挑選之後,再編入軍中。

這些巡檢使,就是張周鄉間維持武力的新一代惡霸。

以張鉊的眼界,肯定不會走到北宋矯枉過正的路子上去的,民間武風必須要保持。

但對於鄉間豪強,張周的控制力又要強過漢唐。

倒不是說張周的整體官員素質要高過漢唐,而是張周的文武科舉體系已經成熟,印刷術的進步又帶來了知識的下沉。

同時張周比起漢唐,在解決了草原難題之後,有了充足‘開閘泄洪’的通道。

這些鄉間的豪強及其子孫,將會在未來要麽通過文武科舉,被選拔到中樞和外地為官,要麽被命令隨王扈征去域外大顯身手。

通過這種不間斷的抽水式‘泄洪’,估計張周可以在至少一百五十年內,保持國內豪強處於一個低強度的同時,又不破壞民間尚武之風。

至於一百五十年以後,呵呵,張鉊又不是真的是神,能保持這麽長時間,就很不錯了,後面的事情,那就真的只有相信後人的智慧了。

是以張賢瑀從神都走時,兄弟三人的大王三衛基本都是個空殼子,但到了涼州以後,已經有步騎兩萬,其中精騎八千余,步卒一萬二。

而在這兩萬人中,自備甲胄、戰馬的各親軍、禁軍、低級勛臣子弟多達四千余人。

算上出發時,父親張鉊給他們三兄弟一人調撥的各三千人全甲衛隊,這支並不算大的隊伍,就已經擁有了甲士一萬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