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二章 三件大事(第3/4頁)

連派何人去接收歸州和峽州,以及整個南平對孟蜀在長江一線防禦的山寨和水寨,都解說的很清楚,張鉊由此更加滿意。

只是孫光憲心中很清楚,張鉊既然剛才那麽問了,他就更不能要張鉊的官職。

因為一旦接受了張鉊的官職,特別是相對較高的官職,那麽就證明了,他就是有些做姿態,於是不管張鉊如何勸說,孫光憲就是不受。

眼看又僵持住了,最後還是盧琰出來解圍,他對張鉊說道。

“孫孟文曾言,寧知獲麟之筆,反為倚馬之用。

今聖朝鼎立,也到了要準備為大朝以及朱梁、後朝等修史書的時候。

孫孟文讀書萬卷,又深愛此,不如命他先為大唐修國書。”

張鉊眼睛一亮,新朝為前朝修國書,乃是中國歷史上的慣例。

但唐末五代這四十年間,天下間戰亂不休,還不如中唐時期穩定,加上完全是武夫當政,也沒幾個把這事給提上日程。

只有後唐建立時,為了強調法統,就準備給大唐修國書,可是一直到了後唐滅亡,準備工作都沒做完。

一直等到了石晉天福六年(941)年才開始修,成書於開運二年(945),這就是歷史上的《舊唐書》。

但此時來說,壓根就沒修完,因為張鉊蝴蝶翅膀一煽,契丹人進入中原,就早了這麽一年多一點。

在面對契丹入寇威脅,以及席卷河南、河北、河東和關中四地的水旱蝗災影響下,編修工作遭遇到了極大的困難。

書沒有編成,契丹人就入了東京開封府,負責編修唐書的監修趙瑩得罪了石重貴被貶到華州,很快就投降了張鉊。

監修副使劉昫死於契丹入東京之時,編修張遠、賈緯四散躲避。

趙熙等投靠契丹人,替契丹人四處搜刮錢財,結果被起義百姓打死。

所以現在的唐書相當於修了一個七成左右,但事情就停了下來。

前張鉊平定北方,南平也到手了,一連串的仁政下來,國力開始恢復,正是為修前朝國書的時候。

而且歷史上由於舊唐書修的太匆忙,也因為後晉國力有限,四方不服,契丹虎視眈眈,因此沒有精力來尋找更多史料,來把舊唐書修的更加完善。

加上石重貴傻貨一個,對這些也不重視,所以舊唐書被歷代很多文人鄙夷。

這就罷了,最大的問題,還是導致了新唐書的出現。

原來到了宋仁宗時期,宋仁宗認為舊唐書粗鄙狹淺,決定重修唐朝國史,讓歐陽修來主編新唐書。

這簡直就是災難,歐陽修此人也算是個人傑,但是道德潔癖太嚴重,對唐代歷史,進行了唯憑個人好惡的大量刪改。

他不但將朱溫乃至朱梁一朝的記錄大加刪改,還對隋末、唐末的農民起義領袖如竇建德、劉黑闥、黃巢等人大家撻伐,多有失實之處。

就連武則天也沒逃脫他老人家的毒手,被其稱為弑君篡國逆主。

人有好惡很正常,但是用到修史方面,這就不行了。

……

張鉊覺得這個安排好,同時孫光憲也非常滿意。

修國史,這可是清貴非常的職位,可以讓自己的名字,跟著國史一起名流千古,歷代文人對此都非常在乎。

孫光憲此刻一點也不含糊了,他對著張鉊一個大禮。

“臣嗜詩書凡四十年,做夢也想握麟筆為前朝修史,今若能得一編修之位,雖死無憾!”

別人說是想為編修,那肯定是想做監修,因為編修是苦差事。

從大唐到朱梁、後唐,史料浩瀚如煙,要一點一點清理出來,還要分辨真偽以及整理,事情既復雜又瑣碎。

而擔任一個監修,沒事來看一看,指點一兩處,不累人還能當第一作者,多好。

但孫光憲說想要為編修,那就是真的想為編修,因為他嗜書成狂,最愛的就是文字工作,別人看來的苦差事,在他眼裏,那就是美差。

彼之砒霜,我之蜜糖。誠如是也!

張鉊當即下令,成立三朝國史編修總裁房,以尚書令、同中書門下事張希崇為總裁。

河西行省平章、西京承天府留守、涼州府尹裴遠,門下侍中和凝二人為副總裁,禮部尚書、參知政事馮道為監修。

任命孫光憲為翰林學士、中書省著作郎、國史監修兼主編修,盧琰為編修,其余的編修人選,則從張周的翰林院和國子監中挑選。

孫光憲感激涕零,張鉊則把他扶起來後,卻嚴格的交代他道。

“編修國史的第一要務,就是要實事求是,不要為尊者諱,不要害怕有人說你映射本朝。

對於失實之處,需多人討論後,方可舍棄不用,並將其寫入非編國史中,予以注明。”

孫光憲領命下去了,張鉊關於安定南平的工作就基本做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