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 天命的新花樣(第2/3頁)

當然看到晉昌軍和安守節這麽識趣,張昭也是極為滿意。

他們很識趣嘛!識趣的人總是有獎賞的,於是張昭把手一招,示意安守節到面前。

“還請留後甄選三百勇士,與我大涼鐵騎一同入城吧!”

安守節一聽,喜不自勝,張昭以留後稱呼他,那麽入城之後,定然會有一個不低於留後的官職在等待著他。

選三百人一同入城,那表示張天王已經把晉昌軍當成自己人了。

黃土墊道,焚香導引,長安城的居民在朱雀大街兩邊,圍的人山人海。

他們手裏舉著裝滿了食物的簸籮或者裝滿了漿水的陶壺,等大軍一入明德門,就歡聲四起。

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嘛!這點安守節以及李壽齡等人,還是能安排到位的,甚至他們還安排了德高望重的耆老,在門口哭拜這種戲碼。

張昭身披赭黃袍,騎著一匹雪白的折耳馬在隊中正中。

在他前面,是身穿金甲手持銀刀的引路銀刀官,身邊是涼國的文武重臣,除了留守的舅父宋善通和氾全以外,幾乎所有人都來了。

張昭的身後,最先出現的是步兵方陣,身著紅、白、青三色布面甲的步兵,以憾山都為首。

作為極少數還在保持陌刀戰法的張昭親衛,憾山都手持陌刀,腰間懸著胡虜,背上長梢弓極為顯眼。

憾山都的後面,是各鎮精選的步軍精銳,他們也身穿布面鐵甲。

現在涼國之中,除開少部分軍隊以外,身著布面鐵甲的,都是最精銳的部分。

估計再有個五年八年,鐵紮甲都會僅限於小範圍裝備了。

步兵之後,就是騎兵,第一個出現的,乃是涼國的八百騎具裝甲騎。

這些甲騎就是全部身穿紮甲的,戰馬的馬甲,也是以紮甲為主。

這是因為經過實戰不斷檢驗後,張昭發現沒有必要為具裝甲騎減重。

因為對於具裝甲騎來說,甲胄的重量是負擔,但同時也很有利於沖陣。

更重要的是,具裝甲騎在涼軍,往往是作為決定性力量出現的。

一般到了最後擊潰敵人的關鍵時刻,他們才會上,反正沖不了幾次,幹脆就不減重了。

而傳統具裝甲騎貼近步兵方陣,硬生生用裝備碾壓步兵,擠垮步兵的戰法,已經完全被放棄了。

本來這種南北朝時期的具裝甲騎戰法到了此刻,就已經相對落後。

至於具裝甲騎作為騎戰主力,甚至可以下馬做重甲兵使用的功能,現在已經被稱為驍騎兵的半具裝重甲騎兵給取代了。

這些驍騎兵就緊接著具裝甲騎,出現在了所有人眼前。

他們身著紅、白、青三色布面鐵甲,頭戴有緩沖架空設計的雙層頭盔,手持加長的長槍,馬側一般都掛著利於近身戰鬥的馬刀、鐵鞭、啄錘等武器。

驍騎兵後面,則是人數上萬的涼軍騎兵主力,張昭把他們命名為了驃騎兵。

驃騎兵大多身穿復合皮甲,在遇到需要他們著甲攻堅的時候,還會選擇外套環鎖鎧或者鎖子甲。

但他們主要的作用,還是在行軍時,偵查、遮蔽、掩護大軍。

戰時則作為機動兵力,與敵騎纏鬥,或者沖擊弓弩不多的步兵方陣,以及敵人潰退後追殺。

驃騎兵大量裝備力道有所下調,但更為輕便,使用也更簡潔的角弓弩。

作戰時,先以角弓弩打垮敵軍氣勢,再以騎弓使敵人陷入混亂,並分割敵軍,之後則以長馬刀近身劈砍擴大傷亡。

作戰的方法和風格,在一定程度上,類似歷史上拿破侖的法軍驃騎兵,講究悍不畏死,三聲號角響起就要決死沖鋒,很有幽遊俠兒的味道。

這三撥騎兵一上場,就狠狠震懾了長安居民們。

一共一萬三千騎,幾乎全是高頭大馬,最少的也有一身皮甲,按照時下的說法,這就是一萬三千甲騎了啊!

馬蹄鐵踩在地上,發出了哢噠!哢噠的聲音,一萬余騎兵,沒有一個人發出多余的聲音,連馬兒的嘶鳴聲,都相當少見。

他們如同沉默的鋼鐵洪流一般,從朱雀大街滾滾向前。

步兵兩千,騎兵一萬三千,張昭特意抽調的一萬五千大軍一進城,給了長安居民一個非常深刻的印象。

不談這些天涼軍表現出來的軍紀等,就看這披甲率,基本上都是長安居民所見過最高的了。

雖然沒有統計,但涼軍三層以上皮甲到鐵甲的持有量,應當與晉遼兩國相當。

從質量上來說,布面甲、梨花槍、馬蹄鐵等跨時代的裝備的出現,使得兩軍的裝備水平,已經在晉遼兩國之上了。

不過,比起涼國軍隊給長安居民帶來的沖擊,張昭的出現,對他們的沖擊更為巨大。

因為很多人發現,傳言竟然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