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一章 科技發展與涼州三院

安排完了宗教上的事,張昭的下一站,就是他最關心的國子監建設了。

自從張昭七年前開始恢復各州州學開始,到現在來說,總算是有了一點點的成就。

現在在涼國中,自沙州往東,哪怕是最偏僻的洮州和宕州,也都有了州學。

雖然教學水平依然很低,但至少架子是搭起來了。

而且在實際中,還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這些州學的教學水平不行,但是教識字和簡單加減法還是沒問題的。

所以州學雖然沒培養出幾個飽學之士,但是為張昭提供了一定數量識字、明理、有見識和抱負的中低級軍官。

而在涼州,張昭對於州學和國子監就更重視了。

自劉納上任國子監以後,張昭就在與他商量改革國子監。

到現在,也可以說基本改造完成,張昭首先擴建了原本的國子監,將之改為了瓊明院,瓊明院所傳授的知識,就是儒家六藝。

然後又在原國子監隔壁,興建了專門研究各科科學的天工院,以曹延明為山長。

天工院光是占地就有一千余畝,還在城外馬城河邊有分院。

然後還有一個以研究農學,比如育種、育肥、套種、嫁接等技術,還要負責各種牲畜,特別是戰馬的配種與繁育的學院,稱為齊民院。

這三院,都隸屬於國子監的管轄之下,光是這三院的規模,就比張昭的永訓宮要大。

如今涼州三院,在關中名氣非常響,他們就是張昭築的黃金台,是彰顯他文治決心的實物。

這一場場的花費,可以說,石重貴那個修幾個小宮殿,跟這比起來,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

石重貴前後也就花費了十幾萬貫,張昭這三個院加上大慈恩寺,目前就花費了超過四十萬貫。

但雙方形成了鮮明對比的是,石重貴這十幾萬貫是從民間巧取豪奪而來的,其中每一貫錢,都幾乎代表著一家百姓走投無路。

但張昭花的這四十幾萬貫,他連一貫銅錢都沒掏,而是直接印的銀票,實際成本五貫錢都不到。

涼國特別是涼州經過這十年的發展,戶口繁盛,商路暢通,別說四十幾萬貫,四百萬貫的銀票,也能消化的下去。

這就是金融的魔力,張昭幾乎是用白紙變現了四十幾萬貫,結果不但沒有造成什麽損傷,反而因為國子監三院以及大慈恩寺的建設,拉動了一大波的內需。

而且張昭這錢也不是亂花,比如修建保昭塔所用的赤紅金磚,實際上就是後世那種土窯燒的紅磚。

為了把這玩意弄出來,張昭又搭上了大量的研發費用,到現在雖然使用成本仍然高昂,但卻是值得的。

因為光用紅磚,也還是無法將四五十米高的保昭塔給壘砌起來,必須還要用到粘合劑,這就逼得涼州國子監天工院,不得不開始著力研究。

張昭最開始給出了水泥的大致方向,研究的也很順利,因為水泥根本沒什麽難的,無非就是煆燒石灰石等玩意,然後注意配比而已。

不過最後還是放棄了,原因是太貴了,不提研發費用,光是煆燒石灰石,在這個煤炭開采困難的時代,耗費就是天價。

用木柴當燃燒物的話,恐怕把河西隴右都燒成沙漠也不行。

實際上就是紅磚,最大的成本仍然煆燒。

所以,最後天工院把大唐時期的糯米汁砂漿配方給復原了出來,還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進。

有了紅磚配糯米汁砂漿的修築法,不但有利於築城,更有利於水利設施的建設。

用紅磚來築城,還是太奢侈了,但修建某些由於地形和土質原因,而無法新修水利設施的地方,比如某些地方的水庫、水渠等建設,卻再合適不過。

而這些技術的研發和進步,也進一步帶動了對付煤炭的需求,甚至把曹延明的研究方向都給帶‘跑偏’了。

現在曹延明負責的火藥研發,已經從軍事用途,猛地向民用轉變。

主要就是為了適應煤炭開采的需求,而這又進一步帶動了開采行業的極大發展,分金都現在都快從張昭的工兵,變成‘國有采礦集團’了。

同時張昭也沒有強行讓曹延明等把火藥的研發往火器上弄,因為火器的使用成本,對於目前的涼國來說,也還是太高了。

而且武器的革新,往往是與戰法、陣型、兵員挑選、編制等方面的軍事革新綁在一起的。

涼國目前也沒有只依靠河西隴右靈武夏綏之地,就能完成這個變革的能力。

張昭現在核心的地盤,就是後世的甘肅、寧夏、新疆、青海東部和陜北。

哪怕在後世共和國,這些地方也難以稱得上有多富庶,基本都是比較落後的地區。

這種地區,是沒法產生近代軍事革新,是沒法進入火器時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