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四章 張二郎顯聖真君

為了等待秦州的往涼州趕考的學子,範質又在秦州多待了五天。

而在這五天中,不斷有新的教令從涼州傳來。

所有上涼州趕考的學子,都可以免費動用公家的騾馬當做代步工具,沿途的驛館也可以提供食宿,不但去趕考有,回來還有。

不過即使是這樣,願意去涼州趕考的還是不多,因為很多人擔心官府說話不算數。

畢竟這一去一來也有一千一二百裏,萬一不給報銷食宿,對於一般的家庭來說,是難以承擔的。

範質在一旁點了點頭,看來張大王這個涼國,並不像表面上那麽強盛,至少在最基層上,還做不到威信已立。

民眾對一般性的法令是遵從的,但對與自身利害密切相關的事情,還做不到完全的信任。

當然,這比中原的晉國還是要好得多,中原數十年來戰亂不斷,官民之間可以說是毫無信任。

涼國這種情況,只能說比孟蜀、南唐和錢越要差一些,但是要高於中原。

而等到趕考的學子聚集起來後,範質又有了新的認識。

因為秦州一共去趕考的學子足足有一百三十人,看著數量龐大,但實際上考武學的槍棒、弓弩和騎術的武人占了足足一百一十人,處於絕對的優勢。

剩下的二十人中,有十四人一看就是鄉間的農夫,他們是考農學科的。

剩下的文學士子,只有區區六個人,而且明經科一個人沒有,四個人中,三個明算,一個策論。

要知道在涼國,這個張昭從石敬瑭手裏訛走的秦州,已經是除了涼、蘭二州以外最富庶,論文學則是第一興盛的大州了。

秦州都是如此,其他州可想而知。

果然,眾人一路過秦州到達渭州以後,渭州趕考的有六十七人,武學健兒就有六十三人,文學只有一個去考明算的老夫子。

範質小小的考教了一下,結果目瞪口呆,這水平,連他那個十三歲的弟弟範正都不如。

劉濤的父親劉納也一臉的目瞪口呆,不過他主要不是驚訝於河西儒學的水平,而是驚詫於耕田耕的好的老農,也可以考科舉。

“天下間豈有憑耕種就可以得授官職的?若是如此,官身還有何威嚴可言?”

過了渭州,進入狄道,隨後行了大約三十余裏,就到了蘭州地界。

此時的蘭州,與範質三年前來時,已經完全不一樣。

上次來時,雖有數十歸義軍驍騎護衛,但仍然有大量的蘭州嗢末賊騎不斷騷擾、攔截。

甚至有一次數百賊騎采用調虎離山之計,差點就沖進來把範質他們砍死了。

是以剛一進蘭州,範質就有些應激般的緊張。

不過對於第一來的劉納等人,蘭州給他們的感覺,就很不錯。

馳道筆直,隨處能看見有人維修的痕跡,兩邊阡陌成片,牛羊塞道,一副富庶的景象。

眾人一路行了大約十裏左右,又累又渴,終於看見了一個小鎮子。

小鎮名叫長城堡,原本是控扼蘭州到渭州之間的軍堡,被吐蕃人占據後就廢棄了。

而等到張昭一統河西隴右,長城堡又被重建了起來。

不過重建後,軍事作用大大下降,反倒是依托這個軍堡形成了一個有一百多戶人家的小鎮。

小鎮的官長,就是長城堡的守軍隊正,同時也是狄道縣的縣尉。

眾人剛剛走近,就聽見鎮子裏敲鑼打鼓一陣喧嘩,好不熱鬧。

縣尉一見是秦渭兩州過來趕考的學子,趕緊過來邀請他們觀禮。

原來蘭州距離涼州更近一些,那些考農學的,已經考完了,得了勛位的,正在慶祝。

範質這才知道,張大王設立的這個農學科,是幹什麽的了。

不同於明經等科人數太少,需要全涼國學子一起考才有氛圍。

也不用於武舉是可以分出高下一二,需要等到大家一起較量。

農學科的考核非常簡單,就是對於四時八節的掌握,育種選種的熟練程度,各處莊稼蔬果如何套種以達到最高產,如何肥地以及對於農具的維修和使用。

這些都是可以量化的,也不存在泄題不泄題,判定是否中試也很明確,所以農學的科考就很簡單了。

而且農學中試的學子,也不像文武科舉出身那麽高,張昭設計了一個打分標準,在分數線以上的就中試,中試之後的起點一般就是從九品的承信郎。

這種低級別武官,一年能有幾匹布,二百斤粟米和少量的鹽糖茶賜下。

最大的好處就是獲得了官身,回到鄉裏之後,地位當然比一般農人高得多,很多還能兼任鄉老裏長之類。

主要的任務,就是把他種地的手藝,教習推廣給周圍的農戶。

每一個承信郎大約要負責教授少則七八十戶,多則一百多戶的農戶,每年還要根據教授農戶的畝產展開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