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天王、天可汗與法王(第2/3頁)

這就是張昭僅僅在鄯州擺了一個營的兵力,鄯州以及湟水一帶接近十萬各部族,不但一直老老實實,還出動子弟為他張昭而戰的最大原因。

因為張昭一統河西隴右,除了少部分的貴族老爺以外,大部分人都是受益者。

不過緊接著問題就來了,十八州歸國後,大唐沒有了,中原朝廷的天子,竟然變成了父事契丹的石敬瑭。

這就像是什麽呢?就像是你從小跟家裏走散了,但你一直記得你爹很牛逼,又有錢又能打還有勢力。

於是抱著回到家後,就再也不會被欺負,有人罩,有牌面的想法,千辛萬苦的找回家,結果回家一看。

曹!

(艹皿艹)

你印象中那個牛皮上了天的爹,正跪在地上給一大金鏈子大手表,平頭紋身大肚腩的混子磕頭呢,邊磕邊還在叫對方爹。

你歷盡千辛挖苦,回到家了,還得給一大金鏈子叫爺爺。

這就是河西、隴右絕大部分人歸國後,最大的感受。

張昭是提前知道事情結果,已經有了幾千年的心裏準備,他並未覺得多麽的屈辱。

但在這個時代的人看來,這丟人丟的,讓他們都不好意思說自己的唐人了。

河西隴右,唐兒畢竟是少數,估計真正認為自己是唐兒的,也就是三四十萬人。

再加上漢化很深和被張昭強行剝離了嗢末身份的人,一共也就八十來萬。

其余二百多萬,都是吐谷渾、黨項、諸羌、回鶻、吐蕃、沙陀、達旦人。

他們並不是真心要跟張昭歸國,他們對華夏文化的感情,也還沒有建立起來。

而且歸國之後,中原天子又是如此拉胯,如果不是有共同的利益在,恐怕這個剛糾合到一起的河西隴右政權就要散夥了。

張昭也感覺到了這股暗流,但並未想的很清楚。

但自從他冒險去渾河,通過各種操作和耶律德光約為兄弟之後,這些困擾,很快就消失了。

人人都以張昭是耶律德光兄弟為榮,凝聚力大為增強後,張昭也才搞懂這其中的緣由。

這就是張昭稱天王不稱國王的最大原因,以石敬瑭的德行有虧和不要臉,已經在實際上巨大損傷了中原天朝的牌面。

至於為什麽不直接稱帝,張昭很贊成苻堅的觀點,昔年苻堅曾說,天下尚未一統,宜稱天王不稱帝。

這位氐族老哥,是個狂熱的華夏正統粉,覺得自己沒有達到混一六合,以濟蒼生的標準。

所以不稱皇帝,把周天子用過的天王稱號,從故紙堆中找了出來,顯示高國王一等,但低皇帝一等。

只不過這個稱號仿佛有些不吉利,苻堅稱天王後,在淝水之戰中被東晉擊敗,連國家都不能保住。

最後被姚萇抓住,逼問傳國玉璽所在,苻堅堅稱已經把玉璽送往東晉,不肯交給羌人姚萇之手,隨後被勒死在了興平寺中。

而到了張昭所在的這個時代,天王與語言環境已經有所改變,最大的改變,就是他能和幾個詞相通。

在漢人中,可以是天王,在遊牧民族中,可以被稱為天可汗,高昌回鶻頡利·毗加就自稱天王,也就是天可汗。

在黨項語中,他還可以被翻譯成兀卒,諸羌吐蕃中,天王與張昭的法王稱號是對等的。

此時河西,諸族並立,胡漢雜居,胡人的人數還要多於漢人,要把他們拉進來,團結同化掉,就要一個他們能理解的稱號。

涼國王這個稱號本來也是可以的,但很可惜,如今的中原天子是石敬瑭,所以天王就是最合適的。

張昭準備過一段時間後,就開始伏低做小與中原聯絡,表示願意再次接受石重貴的冊封。

這樣就可以成功把石重貴的目光引向契丹。

至於後晉的冊封張昭不想接受,那就要先拖一拖,看看石重貴堅挺不堅挺。

如果他等不到冊封落實,他就被契丹給搞定了,那可怨不得我張天王。

如果石重貴堅挺下來了,那張昭就接受後晉冊封。

在唐人中以涼王自稱,在黨項人中就稱兀卒,在回鶻人和達旦人中就稱天可汗,在吐蕃和諸羌、吐谷渾中稱無上天大慈法王菩薩。

等到入了中原,再用皇帝稱呼,這樣一下就把什麽天可汗、兀卒、等同贊普的法王,全部給置於華夏皇帝之下了。

美得很!

而且這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在擊破高昌回鶻之後,菊兒汗這個稱呼,就可以被取消了。

因為當初碎葉諸部尊張昭為菊兒汗的時候,可是跟李聖天定下了天子在上,汗在下規矩的。

也就是說,在如今於闐大金國的於闐、碎葉、疏勒、寧遠四地,菊兒汗的位置是在於闐大金國天子之下的。

對於給了他極大幫助的李聖天,張昭是非常尊重的,可以說沒有李聖天就不會有如今的張昭,張昭也無意改變於闐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