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天王、天可汗與法王

張昭最近發現一個事情,那就是手下人走路都帶風了,看起來喜氣洋洋的。

駐守鄯州的氾全也來報,青塘高原上的吐蕃人,常有以一個部落數百人的規模,開始下山投靠涼國。

甚至湟水上遊和西海邊的吐蕃大家族論章波密家,都已經遣使到鄯州表示臣服,並且馬上就會到涼州來。

雖然以前也有吐蕃部落投靠,但那基本都是部族頭人帶著族人下山投靠尋求安置。

但論章波密家族可不同,他們是帶著地盤投靠的老牌吐蕃貴族。

得到他們家族的投靠後,張昭不但得到了西海邊大片土地,每年能得到大量牛羊貢品,當然也要賜下其他物品。

還能通過論章波密家族,輻射整個青海東部和川北。

歷史上那個挾持唃廝啰的宗哥僧李立遵,就是得到了這個家族支持。

他們和鄯州鄯東三部中的宗迷家與鄯西三部中的溫逋家,就是沿著湟水這條富庶河谷的三大地頭蛇。

這中間的前兩家,早就歸順張昭,現在論章波密家也歸順,張昭除了掌控住半個青海以外,還以通過他們把觸角伸到川北的松州、維州,也就是後世的松潘、黃龍一帶。

究其原因,張昭還是想了很久,才想明白的。

當年張義潮等第一代歸義軍歸國時,距離河西陷落,已經快六十多年了。

當時在河西,除了沙州少數幾個地方的豪門以外,漢人中能說漢話,會說漢話的,已經不到一半,其余人,與各吐蕃奴部幾乎沒什麽區別。

但這些人,還是跟著張義潮起來反抗。

實際上當年張義潮振臂一呼的時候,除了河西走廊的漢人以外,吐谷渾、黨項、沙陀、諸羌,嗢末,甚至就是吐蕃人自己,也起來跟著張義潮舉義。

究其原因,身為唐人的榮耀,其實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

或者說只存在於張義潮等享受過唐朝榮耀與風光的敦煌大族心中。

大部分人起來反抗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吐蕃權貴對他們的壓迫太深,深到寧願戰死,也要起來反抗。

不得不說,吐蕃貴族的治理能力,實在太差了!

張昭估計跟中原夏商兩朝差不多,嚴酷的奴隸制,對自己都狠,更別說對外族,更阻斷了絲綢之路,使所有人坐困愁城慢慢窮死。

所以,河西各族跟張義潮一起起來反抗,就是不堪吐蕃貴族壓迫,希望恢復絲綢之路,改變貧窮苦難的日子,不再子子孫孫當奴隸。

那麽要擺脫吐蕃這樣強權的壓迫(當時誰也沒想到吐蕃就此一蹶不振),那就只有一個選擇—大唐!

大唐雖然當時也是矛盾重重,很快就要進入擺爛的階段,但是相比起吐蕃的殘酷壓迫,唐廷還是顯得寬仁和善,是以歸國就成了歸義軍上下一致的心願。

而他們歸唐後,除了來自朝廷爭奪涼州的不和諧以外,確實也得到了好處。

絲綢之路重新暢通,盤活了河西走廊的經濟,河西的馬,也能到中原賣個好價錢了。

歸義軍各族哪怕就是做轉手買賣,也能賺的盆滿缽滿。

他們實實在在得到了好處,也滿足了他們內心身為唐兒的自豪。

只看高昌與甘州兩回鶻對中原政權的態度,就能知道中原和絲綢之路的暢通,對於河西的重要性。

而輪到張昭倡導歸國的時候,河西之地實際上也要淪為張義潮起兵之前的情況了。

歸義軍阻擋高昌回鶻的商人,不讓他們分享絲綢之路的利益。

甘州回鶻則阻擋歸義軍。

嗢末盤踞涼州,他不阻攔,而是直接進行打劫,誰去中原貿易,賺錢還是虧錢,全憑你的武力。

過了涼州,蘭州嗢末,河州諸羌等等都是一樣的操作。

這種族種分散,大者數千家,小者百十家,無復統一,動輒互相截殺,商路幾乎斷絕的情況,使得很多人又開始向往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重塑絲綢之路。

張昭正好於此時東歸,天時地利人和,瞬間湊齊。

可以說,張昭能在短時間一統河西,除了他開了眼界上的金手指和歸義軍本身善戰以外,這種矢志歸一,打通河西的民間心願,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沒有這股洶湧的民情,不知道會有多少人在張昭出征的時候聚眾反叛,不知道多少人降而復叛!

張昭別說率軍出征,就是搞定河西隴右,沒有五年八年都不可能。

但在河西隴右之民整體受益於張昭絲綢之路,以及他帶來的祥和、安定的安撫下。

得到了大量好處的各族人,很少發生各種叛亂,並開始真正追隨他這個君主。

就比如氾全鎮守的鄯州,雖然這裏屬於絲綢之路的邊角地帶,但得益於整體經濟形勢的好轉,以及張昭修葺道路,開墾荒地,推廣農業生產技術,使得整體的生活水平是有了極大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