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鄉射大禮

正月十六,上元節的第二天,馬城河邊的歡飲還是沒結束。

因為鄉飲酒禮是張昭用來去吐蕃舊俗,行漢唐古風,以及拉攏各鄉裏鄉老裏長的。

這些人代表的是政權與人心,是文的一方面,那武的一方面就不能用鄉飲酒禮了,這要用射禮來起到收攬武人的作用。

射禮分為大射、賓射、燕射、鄉射四種。

大射禮在東漢以前,是天子和諸侯所用。

東漢以後,確切的說從西漢七國之亂,諸侯在中華大地上就逐漸失去統治法理後,就只有能由天子舉下令行。

這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動,唐代的皇帝們,就喜歡舉行大射禮。

賓射是諸侯朝見天子,或者諸侯之間相會的時候才會舉行的射禮,同樣在分封制基本結束後,也不多見了。

燕射的禮儀性比之大射和賓射要低,甚至比鄉射也要低,一般是在勛臣官員之間舉行大規模宴飲的時候舉行。

張昭並非天子也不是諸侯,現在的情形也不適合舉行燕射禮,那麽鄉射,就成了張昭唯一的選擇。

本來這鄉射禮一般也是搭配著鄉飲酒禮一同舉行的,而且也與原本的鄉飲酒禮一樣,是地方官員宴請地方人才為國家舉才的活動。

不過到了張昭這裏,鄉飲酒禮成了他控制地方的工具,鄉射禮則成了他拉攏六部及涼州漢人、粟特人中勇武者的工具。

同樣,本來鄉射禮是一件非常具有文化氣息,禮儀要求比較嚴格的射禮。

幾人為組,一番射、二番射、三番射如何進行,那都是有規矩的。

但張昭選擇了基本無視,他一後世來的知道個屁的射禮,同時隴右河西一票人都淪於吐蕃一百多年,其中好些唐兒身份還經不起深究,也是完全不懂。

唯一懂一點的,除了忙的不行的裴遠,就只有以舅父宋善通為首的沙州文官們還知道一些規矩。

不過等到宋善通給張昭解釋一遍之後,張昭就立刻意識到,傳統的鄉射禮,不適合他現在拿來用。

因為這套禮儀,是在國家安定的時候,用來規範士人行為,促進了解用的。

而他現在,既要急迫的將河西隴右大量嗢末化的唐兒後裔拉回去,又要展示武力,靠拳頭吸引更多人的投靠,偏文縐縐一點的鄉射禮就不合適了。

於是張昭立即著手開始了改動,將鄉射禮改成了射、禦、鬥、藝四個方面。

射比較箭術,分為騎射和步射。

禦比試騎術,步兵則是比穿上甲胄後的耐力與負重兩方面。

鬥則是身穿皮甲,用木槍木劍單挑,張昭還采用了後世常用的計點方法,把木槍頭和刀身裹上石灰,安排了裁判,按點數判定勝負。

藝當然不是藝術,而是比拼養馬、訓馬和給牲畜治病的手藝。

這在一支以騎兵和騎馬步兵為主的軍隊中,會養馬、訓馬,特別是能給馬兒治病的獸醫,絕對是高端人才。

優秀的騎兵一般也都是優秀的獸醫,胯下的戰馬可是你安身立命的夥伴,連給戰馬治病都不會的,一般也很難成為騎術精湛的騎手。

為了增強競爭,張昭為這場說是鄉射禮,更像是全軍比武大會的活動,準備了豐厚的賞賜不說,還準備了兩個稱號。

凡是箭術、騎術、鬥戰和養馬本領中兩項能得到中上評價的,就可以得到忠節校尉的稱呼。

得到忠節校尉稱號的,在接下來的賜種官田中,能一人得到雙份的賜田,與此同時還可以得到寶刀一口,天竺折耳馬一匹。

並可以在正日、上元、寒食、上巳、端午、重陽以及本人生辰等七個節日。

得到張昭精白面十斤,肉十斤、河西白糖、冰糖各一斤、茶磚兩塊、以及上等白棉布一匹的賞賜。

與之相應的,在大規模征戰的時候,所有從軍的忠節校尉立刻就會成為軍官,有帶領鄉鄰勇壯的責任,平日裏也要協助鄉老裏長捕盜探奸,維持社會秩序。

第二個稱號叫做歸義郎,只聽這個名字,就知道它的難得。

只有在每次鄉射中,射、禦、鬥、藝四項中一項獲得前三十,其余三項中兩項不低於前一百的,才能得到這個稱號。

得到歸義郎稱號的,首先賜地是按照四人份來賜的,七個節日的賞賜按照忠節校尉的翻倍,除了寶刀、寶馬外還有寶甲賜下。

不上值也不在軍中服役的時候,額外月給銀錢一貫,在軍中時,額外月給銀錢三貫。

同時歸義郎還有到張昭身邊入值的機會,張昭的親衛憾山都自此以後,也通通從歸義郎中選拔。

而且歸義郎還可以角逐出狀元、榜眼、探花三強。

這三強除了尋常的賞賜,還會在涼州賜宅並賜予從薩曼波斯、天竺以及鎮遠、安遠兩國中選出的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