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涼州三分

涼州城,大雲寺,這座威武的寺廟乃是涼州八景之一。

原本是前涼王張軌的宮殿,武周時期改成了大雲寺,西夏稱護國寺,後世仍能看見它的宏偉與威嚴,武威大雲寺銅鐘聞名遐邇。

這座寺廟的地位,在此時的河西是任何一座寺廟也比不了的。

而且涼州的大雲寺,還與安西疏勒大雲寺和於闐娑摩若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疏勒大雲寺的最後一任安西四鎮僧統官,就是出自涼州大雲寺,而在吐蕃攻陷疏勒大雲寺後,僧統官的弟子們,又受到了於闐王室的保護,很多人就是於闐娑摩若寺的建立者。

現任的涼州大雲寺主持,曾在於闐娑摩若寺主持三藏法師僧伽羅摩座下修習《地藏菩薩本願經》《法華經綱要》等,是以雙方還有個師徒名分。

此時,涼州大雲寺佛門大開,一隊口宣佛號,大約有兩百余人的僧眾,身穿最普通緇衣,神情肅穆的從東門宣武門走來。

涼州宣武門極高宏偉廣大,甚至要超過了長安城的東門,每當有朝廷使節和大德高僧來涼州,就會由此而進。

此時的涼州,雖然已經不復昔日雄風,但仍然是河西第一大城,只是城中原本的坊市結構已經完全被破壞,取而代之的是以不同族群為區別的涇渭分明。

東門宣武門一帶,聚居的是仍然堅守漢人傳統,以朝廷兵馬自居的涼州漢人。

這部分人有兩個來源,一是姑臧李氏的後人,他們的祖先是漢朝名將李廣的十四孫,西涼建立者李暠的祖父涼景王李龕。

而唐朝皇室隴西李氏,實際上就是出自姑臧李氏,李龕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十世祖,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十一世祖。

有了這份淵源,哪怕吐蕃人攻陷涼州乃至整個河西以後,大部分河西隴右漢人子孫逐漸淪為嗢末,唯有姑臧李氏一直在堅持。

說近一點的關系,張昭的十四姑祖父,張義潮十四女所嫁的歸義軍大將李明振,他們這一支沙州李氏,也是出自姑臧李氏。

可以說涼州李氏跟李存惠是同族,張昭想要驅逐的李文謙,就是姑臧李氏的嫡系子孫。

當年歸義軍取涼州,張義潮僅以番漢精兵七千,就能打破涼州這樣的巨型城市,姑臧李氏從中穿針引線,聯絡嗢末各部響應歸義軍驅逐吐蕃人居功至偉。

第二個來源,就是唐懿宗鹹通四年,唐廷為了與歸義軍爭奪涼州,在這一年撥款修繕涼州城防,當時名相裴度第三子裴識任天平軍節度使,朝廷於是派遣鄆州天平軍兩千五百人西進涼州,戍守此地。

後來黃巢之亂,唐廷徹底失去了對涼州把控的能力,加上一系列的變動,這兩千五百鄆州天平軍,就在涼州紮下了根。

目前涼州城東的漢人,就是以他們為主,其與姑臧李氏一起,共計有戶三千余,口兩萬,他們掌握了涼州名義上的政權以及城外的大片良田。

而在涼州城西崇德門附近,聚居的是嗢末化的粟特人。

嗢末這個詞,基本就是指吐蕃化的吐蕃仆從部落,成分非常復雜,漢人、吐谷渾人、粟特人、甚至還有黨項人。

這些在吐蕃統治河西的幾十年中,逐漸吐蕃化的族群,統統被稱為嗢末。

這一部分粟特人,以曹家為首,並有康、安、史等姓。

他們掌握了涼州大部分的經濟活動,以行商為主,也有接近三千戶,兩萬余人,當然與上面的漢人一樣,並不是都住在涼州城中。

剩下的南門昭武門和北門通化門,聚居的則是已經高度吐蕃化的族人,大部分是原河西隴右將士後人,少部分是吐谷渾以及黨項、羌人等其他族群。

其中吐蕃化比較深的,姓氏已經變成了杜論、蘇論、崔延等帶有濃郁吐蕃色彩的姓氏。

認為自己已成嗢末,但還是保留漢人姓氏的則有周、趙、馬、刑、蘭、王等族。

這部分人才是整個涼州的主體,就是他們組成了嗢末六谷部,也叫嗢末六番,但在政治和經濟上,卻處於被壓制的地位。

此時的涼州,還處於一個將要統一的前夜,本地吐蕃化的嗢末部族還沒實力整合各部。

吐蕃化沒那麽深的周、趙、王等吐蕃化漢人家族,雖然已經接受了嗢末的身份,但同時還保持著某些漢人的文化特征。

同時作為涼州城最重要的漢民來源的鄆州天平軍後裔和姑臧李氏還沒倒下,一切都還來得及。

要是等到十幾年後,郭威派申師厚出任河西節度使時,那就晚了。

當年滿懷信心的申師厚一到涼州,直接把心涼透,河西隴右將士後裔全部嗢末化,鄆州天平軍後人在幾次動亂之後,只存十之一二,不過一百余戶,姑臧李氏幾乎被族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