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以步克騎疊陣法(第3/4頁)

除了他們以外,智通大師帶著神機都三百人,史崇敏的分金都三百余人,李七郎師兄慧通和尚帶著的五百多義從,也跟著張昭到前線。

所以張昭目前可以統帥的早就不是當初那百把人的規模了,而是差不多有兩千兩百人。

這其中披甲率達到了七成以上,核心的一千人戰鬥力相當強悍,如果算上張忠、武原兒兩人管著的幾千民夫和上千匹騾馬,他已經可以號稱萬人了。

‘咚咚咚!’營帳外傳來了急切的鼓聲,所謂擂鼓聚將,就是指的這玩意,三通鼓不到的話,主帥就可以砍人立威。

當然張昭環視一圈之後,沒人敢來挑戰他的權威,從隊正這種低級軍官到校尉這種中級軍官,都早就到齊,並且服服帖帖的,沒人敢給我張大郡公表演一下桀驁不馴。

開玩笑,張昭的戰績可是實打實的,同時還是李聖天最信任寵愛的外甥,於闐國就這麽大點,真有那種不開眼搞不清形勢的,也混不到軍官這個層面來。

看著自己的便宜二舅哥李若泰都是一臉嚴肅規規矩矩的,張昭滿意的點了點頭,他在案幾上攤開了一張宣城郡產的白紙,也就是後世著名的宣紙,紙上密密麻麻的寫著字還畫著圖。

不過有些可惜,張昭這份精心的準備沒起到多大的作用,因為這屋子裏四十幾個隊正以上的軍官,能識字,能識漢字的,一共也就十幾人,其余的家夥都正努力裝出一副我看不懂,但大受震撼的表情。

“將軍,這似乎是一副陣型圖?”說話的是李若泰,他身為武都郡王尉遲勝的後人,當然是識字的,不但識字,學識還挺不錯。

“沒錯!此陣名為疊陣,乃是某根據喀喇汗軍隊騎兵多步軍少之特性。設計出來的以步克騎之陣。”

陣法沒有三國演義中寫的那麽玄乎,但確實是冷兵器和冷熱兵器時代戰爭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後世共和國的三三制,也可以被稱為陣法。

疊陣的創立者是南宋初年的名將,軍事家吳璘,當年南宋面對騎兵兇悍異常的金國女真人,吳璘根據南北朝以車制騎戰術體系,進行了創新和發明,設計出了這套疊陣。

這套陣法稱得上是中國軍事史上的一大發明,吳璘就憑借此陣,為南宋守住了大部分陜西,進而保住了四川富裕之地,避免了女真金國的進一步擴張。

歷史上疊陣的使用貫穿了整個南宋,並且到了明代都還在用,滿清中期綠營兵使用的九進十連環大陣,也是這種疊陣的改進型。

李若泰眯著眼睛看了半天,對這位不知道該是大侄子還是便宜妹夫的人高看了一眼。

不管這個陣法如何,能設計陣法的,就已經從所謂的勇將、悍將升級為統帥了。

不過越看,李若泰就越是心驚,隨著張昭的講解,他看出這個疊陣是怎麽玩的了。

此陣先是在陣前安排數排長槍手和拒馬充當城墻,後面依次為八鬥以上的強弓手和八鬥以下的普通弓手,再最後面為神臂弓手。

同時還有左右兩翼方陣護衛大陣,大陣則用拒馬環繞,差不多就是用拒馬形成城墻的概念,將大陣的士兵全部框在了裏面。

而在左右兩翼方陣的後面,也就是大陣左右兩肋的地方,還布置有兩支騎兵。

“此陣的精髓在於防守反擊!”張昭說出了一個不存在這個時代的詞,他指著宣紙上畫好的陣型侃侃而談。

“接敵時,先於大陣前方放置拒馬,前排長槍手先蹲坐挨地上,敵七十步時,挽八鬥以上的強弓手一發,六十步時,八鬥以下弓手一發,此後單膝跪地,先後發矢,等敵近五十步,神臂弓手接著發矢!

敵在弓弩連續打擊之下,以喀喇汗軍視之,其陣與士氣,必然急速下降。

如若還要硬沖,此時長槍手起身迎敵,弓弩再次萬箭齊發,若仍然不潰,弓手換陌刀大棒擊之,神臂弓手精準射殺。

如此反復,待敵士氣崩散,精疲力竭之時,左右翼輕騎出陣驅趕聚敵,最後甲騎突出一戰而定!”

這玩意,實際上就是個冷兵器時期的拿騷大方陣,以精銳弓弩手充當火槍手,用長槍手護陣,夾雜一點騎兵作為擊潰敵人後的收割之用。

不過由於弓弩火力連續性與破壞性不能跟火槍和大炮相比,所以要求陣中的弓弩手必須也要有肉搏的能力,或者像南宋時期一樣,布置數個疊陣互相掩護。

不過巧合的是,唐代的士兵還沒有像南北宋以後那種,弓弩手不能近戰,肉搏兵不會射箭的,剛好可以符合要求。

“可是將軍,請恕某直言,此陣雖然精妙,但這拒馬的擺放,卻不合適。

我軍全部都被拒馬封鎖在陣中,若是情勢不利,就直接如同甕中之鱉,逃無可逃,其次此陣多用弓弩,恐怕我們沒有那麽多箭矢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