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六章 雙喜臨門(第2/4頁)

可張安世對於解縉的馬屁,是十分警惕的,於是道:“你這第二樁事是什麽?”

解縉似乎也看出了張安世的警惕,臉上神色依舊自然,道:“這第二樁,乃是學堂。”

“學堂?”張安世有些意外。

解縉道:“大明之所以有別於天下其他的蠻夷,只在崇文重教四字。殿下看過春秋嗎?”

張安世道:“啊……這個,本王熟的很。”

“那麽……春秋之中,曾有一言,叫做華夏入夷狄則夷狄之,夷狄入華夏則華夏之。此話殿下可有印象?”

張安世:“……”

解縉道:“殿下應該很懂吧。”

張安世臉一紅,倒是大喇喇地道:“本王光顧著看故事去了。”

解縉微微一笑,道:“這句話進一步的闡述,就是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意思是:對於采用夷狄禮俗的諸侯,就把他們列入夷狄;對於采用中原禮俗的諸侯,就承認他們乃是中國之人。這即是禮,現在諸藩國已遠離中國,久而久之,若是漸漸的接受蠻俗,則遲早會變成夷人。唯有堅持崇文重教,才可永葆本色。”

張安世似乎想起了什麽,隨即道:“本王記得,當初朝廷倒是流放了一些讀書人,在各藩國的同文館,這難道還不夠?”

“遠遠不夠。”解縉道:“同文館是教化蠻夷和土人的,我大明的海外子弟,當然要學中國的學識。”

張安世道:“既如此,那麽讓諸王自行委派人去教授才是。”

解縉搖了搖頭,才道:“這也不成,一方面,是人才難得,其二,是師資薄弱,所以……需請殿下這邊……幫襯一二。”

張安世倒也沒有拒絕,而是道:“如何幫,你說罷。”

解縉道:“棲霞主要的幾個大學堂,如官校學堂,算學學堂,工學學堂,醫學院等等,可至各藩,設立分學堂,所有的博士、助教,都由殿下委任,當地藩國子弟,在分校修學兩年之後,再入棲霞學習三年,也依各大學堂一樣,準予畢業,殿下以為如何?”

張安世不由道:“且慢,我們方才好像說的是崇文重教,對吧?既是崇文重教,難道學的不是孔孟之道,怎麽成了辦學堂?”

解縉微笑:“因為天下無不變之法,天下也無因循守舊之學。《漢書,董仲舒傳》曰: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

張安世:“……”

解縉道:“這話的意思是,當我們彈奏琴瑟時如果音律不和諧,特別嚴重的話就必須解下舊弦,更換新弦,才可以重新彈奏。治理國家也是這樣,如果遇到了阻礙,嚴重的時候也一定要加以變改,才能治理好國家。”

“所以,自從漢朝奪取天下以來,統治者一直想治理好國家,可是至今一直沒有治理好,其主要原因就是應當變革的時候而沒有變改。”

張安世恍然大悟。

解縉接著道:“所以中國之法與聖人之學,歷來都是順時而變。譬如孔聖人在的時候,要求君子學習六藝,可此後,人們覺得六藝已無用,因而自然改為了研究經學。自有儒以來,春秋之儒與秦漢之儒不同,秦漢之儒,與唐宋之儒,又有別。而今……我明儒,自然也要有所改變。”

“從前學禮儀,現在學經世致用之學,其實都是符合孔聖人主張的,孔聖人所追求的……乃是王道仁愛而已,只要王道仁愛不失,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套百姓們可以得到實惠的禮法,那麽……無論讀書人學習什麽,都是孔聖人所推崇的,這也是一種崇文重教,乃是我大明有別於蠻夷的所在。”

張安世微微張大了眼眸,不禁感慨道:“嘖嘖嘖……還是你們厲害啊,怎麽都有理。”

解縉依舊臉色平和,不急不慌地道:“殿下不必出言譏諷,孔聖人還推崇大一統,即諸侯臣服於王室,建立亙古不變的禮法,現在中國的學問已經有所改變,那麽諸侯也要順應時局。只是眼下,各藩國實在沒有余力,這才請殿下能夠提供幫助。”

頓了頓,解縉繼續道:“當然,這對殿下,也有好處,殿下創建各學堂,如今……將自己的學問,傳授與四海之內,四海之內的莘莘學子,無不學習殿下的學問,這也是桃李滿天下,是值得欣慰的事。”

張安世覺得這解縉說話不腰疼,苦笑道:“這麽多藩國,花費的人力物力,可是不小呢。”

解縉這下沒吭聲了,說實話,大家都知道張安世有錢,張安世這家夥,嘀咕這樣的話,實在有點違心了。

張安世沉吟之後,才又道:“不過……若是能幫襯,那自是再好沒有了。本王與諸王,本就是同氣連枝,總之,本王來想辦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