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八章 護犢子的楊妙言(第3/3頁)

而大唐講究的就是別人的家事,其他人不能摻和。

很多人或許會覺得,摻和了怎麽了?

還不讓人主持公道了?

那你就錯了。

古人之所以講究不摻和人家事,可不是摻和不了,也不是主持不了公道。

而是很多別人家裏的家事,你摻和了以後,就容易落的例外不是人。

最終的結果很有可能是,你幫人家家裏解決的矛盾,人家非但不感謝你,還聯起手來埋怨你多管閑事。

所以,古人講究的不摻和人家事,不是怕麻煩,也不是怕扯不清楚理,主持不了公道,純粹是為了自保。

不過,即便是楊妙言以家事的名義處理了這件事,並且還有李秀寧幫忙幫她平息了她動用儀仗會引起的輿論和風波,她還是被彈劾了。

不僅是她,李秀寧也被彈劾了。

彈劾她們兩個的罪狀分別是不孝和恃強淩弱。

前者是屬於楊妙言的罪狀,後者是屬於李秀寧的罪狀。

彈劾她們的人是魏徵。

原本依照楊妙言和李秀寧這種級別,應該由王圭來的。

不過事情牽扯到李秀寧,王圭就不好出手了,只能把這件事交給魏徵,由魏徵來辦了。

畢竟,李秀寧是柴令武他媽,柴令武又是他的學生,還是他的女婿,並且深得他老娘的喜歡。

他是實在不敢得罪柴令武這個學生。

他怕柴令武請出他老娘給他難堪,也怕柴令武以後在他女兒身上秋後算賬,所以事關會得罪柴令武的事,他是一件也不想粘手。

他可不是李綱那種剛正不阿的人,還做不到為了心中的正義,不顧一切。

收學生收到他這個份上,也算是大唐一絕。

魏徵彈劾楊妙言和李秀寧的奏疏很有東西,並且跟禦史台上下已經做好了跟李元吉打擂的準備,在遞上了奏疏以後,靜等著李元吉出手維護自己的妻子和姐姐。

可惜,李元吉在拿到了奏疏以後,只是簡單的看了一眼,就丟到了一邊,然後在魏徵站出來準備仗義執言的時候,淡淡的道:“李公要乞骸骨,想必諸位愛卿已經知道了,我是再三挽留,並且親自登門去勸說,李公還是執意求去。

李公對我大唐可以說是勞苦功高,我實在不忍心看他離去,諸位愛卿有什麽好辦法能幫我把李公留下。”

此話一出,魏徵一肚子的話被堵回了嗓子眼,尷尬的重新坐下。

楊妙言、李秀寧、楊義成的事情再大,也終究是婦人之間的事情,根本沒辦法跟李綱乞骸骨相提並論。

所以李綱的事情一出,魏徵就沒辦法再說楊妙言、李秀寧半句不是了。

再說,那就是在折辱李綱,折辱大唐的功臣,到時候就不是他彈劾別人了,還是滿朝文武聲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