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一章 唐突之戰(一)(第2/2頁)

劉弘基覺得,陳叔達既然要征召當地的青壯,為何不把當地的青壯直接編成軍,給當地的青壯發放兵器和甲胄,把他們當成一支真正的兵馬使用。

要是能延長當地免除和稅負的時間,甚至可以讓當地的青壯們自帶糧草到軍中為大唐效力。

朝廷只需要派幾個人去領兵,幾個人做好戰後的撫恤工作即可,並不需要多做什麽。

如果能征個三五州的青壯的話,徹底將突厥人抵擋在綏州外,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劉弘基的這個想法剛說出來,就遭到了陳叔達激烈的反對。

陳叔達覺得劉弘基這是在禍國殃民。

劉弘基則覺得大戰期間就得無所不用其極。

兩個人一直從下午吵到了入夜時分也沒分出勝負,最後還是薛收出面說,他去了綏州以後,先征一州的青壯試試,如果耗費不大,且容易管束,還能真的幫助大軍抵禦突厥人的攻擊,那他就多征幾州,如果耗費過大,且不容易管束的話,那他就將其編為民夫,但不會再多征了。

提出這個想法的是劉弘基,持反對意見的是陳叔達,但真正實施的是薛收。

薛收既然這麽說了,那就只能這麽著了。

值得慶幸的是,在此期間,突厥人並沒有發起新一輪的進攻。

翌日。

天光剛剛方亮,薛收和於志寧就帶著他們挑選的三千精兵,外加一幹軍械,悄無聲息的離開了蕭關。

李元吉一路策馬,一直將他們送到了蕭關外的官道上,才帶著人返回蕭關。

此次薛收和於志寧等人趕去綏州馳援,不僅肩負著重任,還隨時都有喪命的危險,所需要承受的壓力和風險比蕭關還要大。

他們很有可能會一去不回,所以李元吉說什麽也得送一程。

盡管薛收和於志寧受寵若驚的屢屢推辭,但李元吉還是堅持將他們送到了官道上。

薛收、於志寧這些人,對李世民的忠心太堅定了,想要招撫他們,除了要用一些威脅的手段外,也得拿真心去換真心。

如果一直用威脅的手段去驅使他們,招撫他們的話。

最終只會得到一群心思陰沉的陰謀家。

這不是李元吉想要的。

因為李元吉清楚的知道,有學問,有能耐的人壞起來了,那才是真壞。

他們能做到吃人不吐骨頭,他們也能做到將人賣了人還幫他們數錢。

沒學問,沒能耐的人壞起來也就那樣,頂多是弄一個血刺呼啦的血案,跟有學問,有能耐的壞人比起來根本不值一提。

所以李元吉希望在用一些威脅的手段逼薛收、於志寧等人屈服的同時,拿真心換真心。

只要讓他們知道他是真的看重他們,想用他們,他們即便是心裏還念著李世民,也會默默的供他驅使的。

等到李世民對他們的影響徹底消散了,等到他們徹底看清楚他是個什麽人了,就會自然而然的依附到他麾下的。

回到蕭關的時候,突厥人剛好發起了新一輪的攻擊。

或許是頡利感受到了他的謀劃被大唐看穿了,也或許是頡利失去耐心了,不想再跟劉弘基來回試探了,想一舉拿下蕭關,所以這一次頡利派遣了麾下的精銳,以及梁師都部一起攻城。

大戰從一開始就進入到了最慘烈的階段。

箭矢、石球在空中橫飛。

關內的建築時不時會被砸出一個巨大的豁口,亦或者砸塌方了,躲避不及的將士不是被射的當場倒地,就是被砸成肉泥。

那鮮血混合著腦漿或者腸肚流了一地的場面,看的人頭皮發麻。

劉弘基忙的腳不沾地,一邊調遣著兵馬,一邊親自拿著強弓跟突厥人對射。

喊殺聲、金鼓聲、弓弦聲遍及關內外。

刺耳的慘叫聲彌漫在整個涇水河畔。

時不時有人被從關內擡出來,送到涇水河畔軍醫們坐鎮的營帳內,時不時又有人被擡出來,默默的送去河畔一側的山林裏掩埋。

所有人都有事做,且著急忙慌的。

李元吉也想給自己找點事做,只是剛策馬走到關城門口,就被蔡允恭死死的給攔住了。

“讓開!”

李元吉板著臉喝斥。

蔡允恭緊緊的攥住馬韁繩,說什麽也不讓。

昨日戰事並不激烈,李元吉親自到兩軍陣前去晃蕩,他們還能裝作看不見。

可今日戰事相當激烈,稍有不慎就會要人命,李元吉再想去兩軍陣前晃蕩,他們說什麽也不能裝作看不見。

蔡允恭自己攔著也就算了,還派人去叫陳叔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