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一章 唐突之戰(一)

“頡利恐怕沒這麽蠢吧?”

蔡允恭笑著說了一句,其他人也跟著笑了起來。

城門樓子內的氣氛一下子就活躍了起來。

頡利雖然不蠢,但頡利真要是在沒拿下蕭關,以及鹽慶等地的各處關寨的時候,從銀綏長驅直入而下,被關起門來打狗,那確實是一件值得可樂的事情。

李元吉笑容燦爛道:“頡利是不蠢,不過萬一手底下有人犯蠢,挾裹著頡利從銀綏而下,對我們而言也是一件好的不能再好的事情。”

蔡允恭、陳叔達等人齊齊笑著點頭。

李元吉又看向薛收道:“你還有什麽疑問?”

薛收緩緩的搖頭,表示沒有任何疑問了。

李元吉點了一下頭道:“那由你們去馳援綏州的事情就這麽定下了,你看還需要帶那些東西,自己去城內的府庫領。”

薛收躬身應允。

李元吉沒有再搭理薛收,而是跟劉弘基、蔡允恭等人聊起了進一步的軍情。

派三千人去馳援綏州,只能暫時緩解綏州的問題,並不能從根本上根治綏州的問題,所以還需要繼續商量,盡快商量出一個妥善的辦法才行。

在抵禦突厥人這件事上,自然是能不放突厥人進來就不放突厥人進來。

畢竟,突厥人是以放牧為生,不事農桑,在侵入中原以後,會對中原的農桑展開滅絕性的破壞。

往往被突厥人肆虐過的地方,沒個三兩年根本恢復不了生機。

大唐將百姓遷移出去,達到堅壁清野的效果容易,但是等突厥人退走後,恢復當地的民生卻難。

不僅得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還得耗費大量的時間。

所以能將突厥人擋在大唐之外,就一定得將突厥人擋在大唐之外,實在沒辦法的時候,才能放突厥人進來。

李元吉跟蔡允恭、陳叔達、劉弘基等人一聊就是大半天,從中午聊到了下午,從下午聊到了明月初升,雖然沒有聊出一個具體的能解決綏州困境的辦法,但卻聊出了一些能緩解綏州困境的小辦法。

比如李元吉結合後世的反坦克堆,提出了在突厥人必經之路上埋下密集的巨石,留下一個石尖裸露在外的想法。

這可以有效的防止突厥騎兵成規模的沖鋒。

最重要的是,突厥人無論是選擇繞路,還是選擇清理巨石,都會耗費很長的時間。

而突厥人在進入到大唐以後,耗費的時間越長,抵達長安城的希望就越渺茫,大唐取勝的希望也就越大。

畢竟,突厥人是客場作戰,兵力根本得不到及時的補充,糧草也是。

大唐是主場作戰,時間托的越長,能調集的兵力就越多,能征調在一起的糧草就越多,此消彼長之下,擊退突厥人是必然的事。

蔡允恭將這個辦法做了一下延申,他提議在綏州以南所有臨近山林的官道中間,皆埋上這種能防止突厥騎兵成規模沖鋒的絆馬堆(李元吉起的),等到放突厥人進來的時候,可以結合著這種絆馬堆,在官道兩側的山林裏設伏,派遣少量的兵馬靈活的在山林裏穿插,不斷的滋擾突厥人。

這種辦法雖然不能擊退突厥人,但足以折騰的突厥人焦頭爛額。

至於為什麽不挖一些更省時省力的絆馬坑,也是為唐人考慮。

大唐的騎兵數量雖然不少,但還達不到突厥人那種規模,再加上大唐的騎兵在大唐的官道上也沒必要發動成規模的沖鋒,所以只要在官道上留出三道供馬通行的小道,外加兩條馳道,就足以讓大唐的騎兵、馬車通行了。

突厥人要想通行,就只能將騎兵排成三行,或者派人去挖那些埋在地底下的巨石。

這個辦法秒就妙哉大唐的馬車車輪很高,車輪和馬匹通行的道路中間有一大片空白,所以巨石的尖頭栽的高了,也不影響唐人通行。

但突厥人遇上了就頭疼了。

再加上兩邊山林裏的小股兵馬滋擾的話,突厥人會更頭疼。

而且突厥人分成三股,拉長行軍隊伍的話,短時間內是根本沒辦法聚集起大量的兵馬去追擊山林裏的大唐兵馬的。

薛收認真的將這個想法記了下來,準備等到放突厥人進來的時候使用。

陳叔達和劉弘基各自也提出了一個好想法。

陳叔達覺得,可以以免除徭役和稅負為由,征召當地的青壯加入到軍中,協助大唐的兵馬一起守城,此外在放突厥人進來的時候,也能讓這些青壯配合著當地的衙門遷移百姓,轉運糧草。

這樣一來,朝廷就不用派大量的民夫過去了,在遷移百姓的時候,有各家的子侄跟當地衙門一起出面,也會容易一下。

薛收也認真的記下了這個想法。

劉弘基的想法就比較簡單粗暴,甚至可以說有點激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