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七章 武威賦忠勇(第2/2頁)

他的身份地位又決定了他不可能對蔡允恭點頭哈腰,也不可能對蔡允恭卑躬屈膝,所以他下意識的以兄弟相稱。

這麽做是有些無禮,但他並不在意。

他是滿懷著赤誠來長安的,他相信長安城內的人也會以赤誠待他。

“涼公客氣了,快快上前,由我為你引薦殿下。”

蔡允恭笑容燦爛的招呼。

安興貴點了一下頭,在蔡允恭的引領下帶著五百騎到了李元吉面前。

安興貴第一時間下了馬背,身後的五百騎也齊刷刷的下了馬背。

“臣涼州都督安興貴,參見殿下!”

安興貴雙手抱拳,單膝跪在了地上,身後的五百騎也齊刷刷的單膝跪在地上,山呼參見殿下。

李神通和李孝恭見此,就知道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以安興貴的身份和地位,在非正式場合,根本不需要跪地向李元吉施禮。

安興貴既然這麽做了,那就表示在臣服,臣服於李元吉,願意聽從李元吉的命令。

他率軍在昭德殿門口盤桓一圈的事情,自然也就成了向李元吉展示他麾下的將士尚能戰的行為。

這種行為,在尚武的大唐,是值得尊重的。

“哈哈哈,涼公不必多禮,快快請起!”

李元吉大笑著走下了石階,快步的走到安興貴面前,雙手將安興貴拖起。

他原以為以安興貴的出身、資歷、地位,要招撫會耗費好一番工夫呢,要驅使做事也要付出極大代價的。

沒想到安興貴這麽痛快就跪了,一點磕絆也不打,更不帶猶豫的。

這樣的人他喜歡。

就像是喜歡宇文寶一樣的喜歡。

這種能打仗,能治理地方,能鎮守邊陲,還不喜歡跟朝廷談條件,更不喜歡耍心眼的人,不僅他喜歡,任何一個掌權者都會喜歡。

當然了,這也是有前提的。

那就是他麾下所擁有的兵馬不能危及到皇權,也不能危及到江山社稷的安定。

“來人呐!快帶涼公下去洗漱!”

李元吉在扶起了安興貴以後,立馬對身後的宦官招呼。

接風洗塵,接風洗塵,那是真的要接風洗塵的,不是直接請客吃飯。

這種事情上有一套完整的禮儀要走。

安興貴世代官宦,知道這一套禮儀,所以在道過謝以後,就跟著宦官走了。

五百騎他留下了。

不是他帶不走,而是他已經向李元吉表明了態度,就沒必要再做什麽挑釁的舉動。

“來人呐!帶這些猛士下去好生的招待!”

安興貴已經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李元吉自然也不會苛待他手下。

畢竟,招待安興貴和招待他手下的將士完全是兩碼事。

這些人能跟隨安興貴一起進京,證明他們在涼州軍中的地位不低,也許是安興貴的親從,也許是安興貴的部曲。

讓他們在昭德殿前吹幾個時辰的冷風,他們要是生出的怨氣,在安興貴面前抱怨兩句,也會降低安興貴對朝廷的印象的。

到時候朝廷即便是把安興貴招待的再好,安興貴心裏也是有疙瘩的。

歷史上對安興貴的記載只有寥寥幾筆,只記載了他是武德十六功臣之一,大破過突厥人,是中唐名將李抱玉的曾祖。

其他的少有提及。

但他的子孫能活到中唐,還跟隨過李光弼平定過安史之亂。

想來他們祖孫四代對大唐是忠誠的,不然以李世民、李治、武則天的性子,恐怕也活不到中唐。

既然他祖孫四代對大唐都是忠誠的,那麽即便是歷史上記載的不詳,也應該禮待,禮待他的手下也是應該的。

畢竟,人家是豁出了性命在大唐的邊陲幫大唐作戰,身為大唐的主宰者,若是連禮待也做不到,那就讓人心寒了。

大唐許多良將縱然身懸域外,依然不墜大唐威名,甚至跟大唐隔絕幾十年,依然以唐人自居,依然幫大唐鎮守著域外一地,未必沒有大唐的皇帝們真誠的待他們的原因。

君以國士待之,將以國士報之。

就是很多大唐皇帝和良將們的寫照。

在這方面,李元吉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唐的武威郡王郭昕。

那是一個在中唐以後,用五十年血與火撐起大唐脊梁的人。

萬裏一孤城,盡是白發兵。

說的就是郭昕和郭昕的屬下。

他們在大唐日薄西山的時候,為大唐鎮守了五十年西域,其中有二三十年跟大唐斷了聯系,甚至他們為大唐流盡最後一滴血的時候,大唐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