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 修文館(第2/2頁)

三省中中書省的最高長官,也就是俗稱的宰相。

雖說大唐的宰相不止一位,可即便是如此,也足以彰顯李世民對薛收的重視。

也足以彰顯薛收的能力不俗。

可惜死的太早了,不然後世的史書上記載的可能就不是什麽‘房謀杜斷’了,而是‘房謀薛斷’。

“臣房喬……”

“臣薛收……”

“參見齊王殿下。”

“……”

就在李元吉看著薛收,為薛收的命運而感到惋惜的時候,薛收和房玄齡也注意到了李元吉的存在。

兩個人可沒資格在李元吉面前托大,小跑著趕到李元吉面前參拜。

李元吉笑著點了一下頭,“看來我二哥是猜到了我會來,所以特地讓你們兩個在這裏等我。”

房玄齡緩緩起身,笑著道:“殿下派人到宮裏詢問我家殿下是否有閑暇,我家殿下就猜到了殿下有可能會登門拜訪,所以特地派了我和伯褒在此處等候,以免怠慢了殿下。”

李元吉哈哈一笑,道:“我二哥什麽時候變得這麽客氣了?”

房玄齡陪著笑臉道:“這不是怕殿下心中不滿,打上門來興師問罪嘛。”

李元吉愣了一下,失笑道:“你是在說前些日子南苑獵場比試的事?”

房玄齡含蓄的笑著點了點頭。

李元吉哭笑不得的道:“我有那麽小氣嗎?”

房玄齡笑而不語。

李元吉瞪了房玄齡一眼,沒好氣的道:“這是對我的誤解。”

房玄齡只是點了點頭,附和了一下,卻沒說話。

倒是薛收緩緩的開口道:“殿下,我家殿下已經等候多時了,不如我們先進館,坐下以後,再聊?”

薛收看似在請示,但卻沒有誠意。

在說完話以後,就準備往修文館內走。

李元吉也沒有閑暇跟薛收計較這個,當即邁步跟了上去。

進了修文館,李元吉就發現修文館內部的建築,跟外部表現出來的莊重、威嚴大相徑庭。

如果說從外部看修文館,會覺得修文館是一個十分正式的官方衙門的話,那麽從內部看修文館,就更像是一個藏書的地方。

不僅精致典雅,綠意盎然,各處還布滿了藏書,甚至墻壁上也有石刻的詩詞歌賦、錦繡文章。

那種書卷獨有的香氣,不用細嗅,也能聞道。

李元吉僅僅是往前走了十數步,就被書卷給絆住了腳。

不等李元吉開口,房玄齡就一邊吩咐著人挪走書,一邊笑著為李元吉解釋,“今日天朗氣清,天氣不錯,所以我家殿下吩咐臣等將藏了一冬的書拿出來曬一曬,避免發黴,也避免被蟲蛀了。”

李元吉點了點頭,表示理解。

畢竟,一千多年前的儲藏環境是沒辦法跟一千多年後相比的。

書放在藏書樓裏久了,容易受潮,也容易發黴,若是沒人管的話,還容易被蟲蛀了。

尤其是一千多年前的藏書樓,為了避免遭受火災,會修建在水邊上,或者在藏書樓建好以後,再旁邊挖一個水池,又或者修建一個環形水道,所以書更容易受潮。

再加上一千多年前也沒有玻璃等物抵擋寒氣、濕氣,只是用一層厚厚的紙糊著窗戶,一旦有大風大雨或者大雪降臨,寒氣和濕氣就會輕而易舉的侵透藏書樓。

所以一冬過去了,又或者一個雨季過去了,就必須把書拿出來曬一曬,不然鐵定會受潮發黴、被蟲蛀了。

到了想看書的時候,拿出來一看,裏面的字不是被蟲咬的缺胳膊斷腿了,就是受潮發黴粘在了一起,字也看不清了。

所以古人曬書是常有的事情,而且還很勤快。

到了清朝的時候,甚至還催生出了曬書節。

雖說起因有些滑稽,但卻側面的證明了古人對曬書的重視。

修文館裏如今存放的藏書極多,不僅有朝廷從各處搜羅來的藏書,還有李世民從洛陽運回來的前隋的藏書,一部分藏書還在重新編撰、修訂修復當中。

所以過了一冬,確實得拿出來曬一曬。

畢竟,存放在這裏的藏書,每一本都是民族的瑰寶,任何一本出了問題,都是民族的損失。

李世民雖然是一個馬上稱雄的人物,可他的文化造詣並不低,甚至可以說是相當高。

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對文化方面的東西都相當看重。

不然的話,也不會在滅了王世充和竇建德以後,不記著運那些金銀,而是將前隋的藏書先運回來。

更不會召集虞世南、房玄齡、許敬宗等一眾在文學上造詣頗高的人到修文館裏重新編撰、修訂修復從洛陽搬回來的前隋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