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使臣

雍州既落袋為安, 但司州的問題並未隨著王叡之死而徹底解決,甚至因缺乏王叡這種手腕強悍的一州方伯,各地豪強紛起, 大肆兼並土地,吸納人口。盡管陸昭的封邑陽翟已經將褚氏徹底鏟除掉, 並且成功施行土斷, 但對其他郡縣並無太大影響。

此時各地豪強沖突不斷,也令朝廷十分苦惱,且由此看下來, 被王叡帶到雍州的十萬軍民反倒成了比較幸運的一批人。有人稱漢中王氏之禍這個說法並不妥,而是方方面面集成一體所至的禍端。然而這個流言很快被薛芷跳橋壯節、薛芹與羅氏冒死入寇覲見、靖國公忠勇殉國等事跡掩蓋住了。

二月望日大朝, 百官從司馬門入宮朝覲。盧霑滿面疲憊,與魏鈺庭在甬道並肩而行。

“明明我們的人好容易讓百姓關注到國事上, 世家弄了幾場清談,散播了點奇聞異事, 風頭竟一下子蓋了過去。”盧霑頗忿忿不平,“現在市井裏都是說書唱曲兒編排的故事, 這種事他們聽得倒起勁兒得很。”

魏鈺庭微微抿著上揚的嘴角, 待走過了司馬門,接受完查驗,行了小半段路, 才開口道:“奪掌權者之利益,如同殺人父母。去田舍兒之蒙昧,好似掘人祖墳。而恰巧, 田舍兒之蒙昧又是掌權者利益的來源。如今國家意在維.穩, 你卻煽動民情。百姓夢裏期盼一個充滿忠貞之士的世道,你卻告訴他們連所居住的世道都是錯的。哪怕你有三寸不爛之舌, 將一切事情說通透,最終也會成為所有人的敵人的。”

盧霑嘆道:“還不是為了司州的事嗎。江恒想在司州建立行台,你也知道,光一個陽翟封國,激不起太大的浪花。許多事情決策都得向長安匯報,天災人禍一阻斷,詔令的效力就更弱了。”

行台最早始於曹魏,本意為“行台省”,或者說是行某某台。

“明帝幸許昌,召觀為治書侍禦史,典行台獄。”

“行台省,魏晉有之。昔魏末,晉文帝討諸葛誕,散騎常侍裴秀、尚書仆射陳泰、黃門侍郎鐘會等以行台從。”

本質上講,魏明帝是行禦史台,司馬昭是行尚書台,後來南北分裂,地方授權更甚,也有行台的多種組合,以滿足當地隨機應變的行政需要。而所謂“台”也不僅僅有尚書、禦史兩樣,譬如尚書為中台,而謁者為外台,秘書、中書有省閣之名。因此行台也有大有小。崔諒之禍時,太子在略陽、金城建立的行台,本質上是行尚書、禦史台外加中書省。王濟是尚書令、魏鈺庭是治書侍禦史,陸昭為中書令。而此次江恒想在司州建立行台,其實是想把尚書台的一部分權力在司州照搬,並且獨立出來。

“這件事還是得謹慎。”魏鈺庭目不轉睛地盯著前路,不緊不慢地邁著步子,“執掌行台的人選你們定了沒有?”

盧霑道:“我和鮑楨商量出了幾個人,汝南王元漳、淄川王元湛,還由北海公的長孫林慮縣侯元安。”

魏鈺庭卻搖了搖頭道:“擇選皇室固然加重行台威嚴,但也要知人為府台賦權,府台也在為人賦權啊。行台一般由皇帝親領,或是在皇帝被俘、不便出面的情況下,由大臣自行擁立皇室成員建立行台。雖說如今行台意義早已大不相同,但還是要避免擇選強勢皇室,以添陛下之憂啊。”

盧霑搖頭嘆道:“其實要是皇帝能去,還是皇帝親自去比較好。照我看,日後遷……”

“慎言!”魏鈺庭聽罷連忙低聲呵斥,“這件事以後莫要提起,京畿能夠得一代之安穩,你我能夠經一朝而善終,已是萬幸之幸。你我生於這一代,注定是鋪路之人,莫要妄圖將下一代的功績,行使於今朝,如此才是立世之道。”

盧霑滿腔熱血,如今也漸漸冷靜下來:“楚國那邊還不知是什麽情況,若兩國不和,皇帝只怕一時也離不開長安。真要兩國開戰,行台方面再派皇室成員,也有些不合適。這派去的人,既要能代表皇帝的利益,聲望和能力也足夠統籌司州大局。”

魏鈺庭安慰著:“先別急,今天楚國使者就要覲見了,看看情況再定。”

上朝後,眾人依次班列,並宣楚國使者陳念川入覲。

陳念川,表字西洲,為楚國太中大夫。太中大夫位於光祿大夫之下,掌顧問應對,參謀議政,奉詔出使,多為寵臣貴戚充任。陳念川妹妹陳恩秀為楚王夫人,頗得恩寵,陳家也算是貴戚了。說來也巧,陳念川祖上也在荊州,與陳霆這一支也算有些淵源。

陳念川奉陪楚國公主在魏國已久,對於長安一系列變故也有所耳聞。對於在這種浩大政變中存活下來的新帝,內心不乏忌憚。在聽聞陸昭對關隴世族乃至整個朝堂都做了一番清洗後,對於這位錄尚書事兼雍州刺史,更是惶恐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