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謀職

行台歸都事宜在太子到達金城後終於敲定, 因行台囊括中書、尚書二省,間雜諸部,因此分為兩批入長安。王濟作為尚書台百官之首, 與太子一道,送武威太後、涼王遺體歸都, 一切喪儀歸都後定奪。

由於姜紹因永寧殿亂事罷行, 長安方面不能派出一個合意的人選,因此眾人商議由一名宗王代之。而殿中尚書府如今事務基本已落入正軌,汝南王元漳便由陸昭推舉, 卸去長史一職,轉為宗正, 以問喪儀禮制的名義與太子同赴行台。對於陸昭來說,姜紹羈縻於長安也是好事, 借此機會可以名正言順地將打有自己印記的汝南王推到宗正位上,日後在內事上也不至於盲人捫燭。

因清議已開, 各家也都有意返都,因此元漳入行台後並未受到太多阻礙。中書丞何弼不求擢升, 只求保位。而大尚書謝雲雖有意轉入中書, 卻奈何謝頤北鎮之行折戟。如今清議大行,薛琬為了保住李令儀與楊寧,不得加大對姜紹一派的打壓, 其中自然包括了與淄川王有姻親關系的謝家。因此謝雲來不及交待拜別,便自請作為前使,匆匆啟程歸都。

陸昭自宮中搬出後, 便稱病不朝, 在京郊一處莊園內修養,與其隨行的自然還有那顆尚書印。如今行台歸都、宮宇興建諸多瑣事皆要打理, 尚書台寥寥幾人撐著半個內朝,陸昭身邊僚屬不多,幾日早起晏睡,饒是如此,終究也是力有不逮。接連幾日,京郊添風多雨,倒真養出一副憔悴樣子來。

如今莊園任職宿衛的乃是吳玥,待得到謝雲歸都的消息後,便攜傳信之人一同入內,回明了陸昭。陸昭正依案小憩,聞言後已清醒了大半。

“大尚書回都,先去了哪裏?”謝雲是行台舉足輕重的人物之一,又參與過籌謀北鎮之事,陸昭並不放心這個肘腋之患。

傳信的人道:“大尚書未在京郊逗留,而是直去了長安城內。”

陸昭當即有所明悟。漢中王氏如今的頭面人物是王濟,參與清議的則是王叡。謝雲窮奔都中,必然是為了清議一事,但第一時間卻不找王叡這個姻親,反而入都歸任,必然是因為走了別人的門路。

“此事馬虎不得。”陸昭當機立斷。她把謝頤留在淳化這個下隴的必經之路上,也是想要看看謝家是否有什麽打算。

先前謝雲借她前往北鎮,安排謝頤隨行,也是故意要讓陸家沾染謝氏的色彩,與那些怨恨謝家的北鎮人以及鮮卑舊勛產生矛盾。而陸家作為北鎮之行的牽頭人,自然要擺平這樁麻煩,替謝家當一次黑手套。好在自己在北海公元丕這裏打開了局面,才不致於當了他人的刀子。如今謝頤兵敗在先,暫被以督六鎮軍事的北海公元丕之名,扣押淳化縣內。她和元丕的意思也是要借此把這樁恩怨了結。既然謝雲不準備商談此事,原因自然也只有一條,那就是兒子謝頤留在淳化縣對他還有用,只不過合作對象已經不是自己而已。

陸昭側頭垂眸,食指沿著輿圖上涇河細密的墨線滑動,於春暉穿雲渡窗之時,化作刀鋒寒芒,在淳化戛然而止。“薛琬既任度支,必然涉及漕運事宜,來日發難,大抵要從淳化下手。”若能將淳化從陸放手中剝離,除去了這顆新平郡和長安之間的釘子,那麽褚潭執掌的新平郡戰略價值將會更大。

屏風外,吳玥也思索道:“謝家要出手,薛琬總得許些什麽。這官位說不好是在尚書台還是在京兆府,京兆府現在自顧不暇,恐怕近期不會在人事上有什麽大動作。”

珠簾翠幄的陰影下,日光如雪,透照在陸昭眼底,結成了永夜的嚴霜:“謝頤不管是去哪,最終都是要辭去淄川王友與督護之職的。給陸放捎個信,讓他務必扣住謝頤,等我消息。另外,近日多雨,京畿附近工地安危務必要提防。若涉及河渠疏通,洪水瀉流,哪怕是京兆府有令,也要第一時間報與車騎將軍和我。一旦有疑,可先請車騎將軍領兵控扼水閘,便是東邊的北海公處,必要時也可請求援助。”

這場意識形態之爭本就需要一個足夠分量的典型,既然謝家帶著劣跡自己送了上來,那她也就只有笑納。

三月雨水瀝瀝,卻未曾澆滅清議高漲的熱情。隨著陸昭的出京,尚書決事已不再中樞,繼而整個尚書台與諸多省部官員也漸漸脫離了京中的居所,在京畿附近的莊園內與宮城之間往來。繼而,清議會的舉辦重心也漸漸脫離了長安城,轉至郊外。

薛琬畢竟已當面作出承諾,近期不再舉行清議,如此遷延幾日,再度舉行清議會的時候,輿論的關注早已不在他們的身上。京中的幾場集會赴會者寥寥,原本因薛琰執掌京兆尹有權以治安為由規限清議場所,也因人群聚集地的改變而毫無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