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開府

大事既定, 皇帝頒詔,陸昭以女侍中身份再加二品殿中尚書,原持節之權不變, 督殿中京畿軍務。為求便宜,得加開府, 儀制上雖非三公, 但得辟長史、司馬、參軍、從事中郎及各曹正掾等十二人。

殿中尚書脫胎於西晉太康年間尚書六曹,後期多設殿中郎領尚書省殿中曹。自魏朝中期復設殿中尚書,卻不同於文職, 乃是實打實的禁軍屬長。殿中尚書領宮中兵馬,典宮禁宿衛及倉庫, 可領殿中、直事、三公、駕部四郎曹。一般來說,若設左右衛將軍分掌禁軍則不設此職。

如今衛尉楊寧早被架空起來, 而左右衛將軍編制又曾為崔諒所用,人事架構比較成熟。因此為了革新崔諒時期的禁軍架構, 皇帝與各方才拿出了一個殿中尚書的方案。除了大司馬門仍由馮諫單獨掌控外,武庫也變為由陸昭與馮諫共掌。所有宮門通道、駕部、以至於三公的府衙宿衛也都由陸昭這個殿中尚書掌控, 幾近靜遏內外。

隨後加封陸昭為太子正妃的消息也傳遍內宮, 眾人也便知曉了未來幾日即將發生的事情。太子作為行台之手以及督中外諸軍事,勢必要再度返回西北,接手軍隊, 安排後續事宜。其中一部分軍隊將被留在北涼州,由鄧鈞統領,繼續收復張掖、酒泉等郡。

在儲君不在內宮且皇帝病重的情況下, 宮禁必須由太子信得過的嫡系來掌控。元湛等宗王尚在都內, 吳淼、王嶠等人,就算是忠貞之臣, 但歸根結底,利益並不與太子綁在一處。馮氏兄弟雖被太子信任,但名望資歷不具。此時陸家獲幸,未來或得出第二位陸皇後,那麽掌控宮禁,等待太子與行台歸來便是應有之意。

離開後殿之後,元澈與陸昭不得不再分道揚鑣。姜紹正等待元澈一同商討行台歸都事宜,而陸昭這個殿中尚書府也即將開張。

能夠招攬十二名掾屬的殿中尚書府即便已經並不算低,但是這個殿中尚書府的實力有多雄厚,還要看所能征辟到的掾屬。如今陸昭這個殿中尚書府已經有了長史、司馬、參軍,這多少帶了一絲霸府的味道。權臣篡國,大多以霸府專權,總攬內外軍政。在得國之後,則將這些人事無縫對接到國家官職體系中。

不得不說皇帝與二公商議出這個對策也是足夠擠兌人。十二人的配額恰到好處,既給了發展為霸府的苗頭,又在編制上根本遏制了類似曹操丞相霸府的職權,不能涉及太多政事。有了這一層觀感,許多願意被征辟的人只怕也會坐而觀望。這些人生怕陸家整出什麽幺蛾子,成為第二個賀祎之類,斷送了自己一生的仕途。

當然,也有少數願意上陸昭這艘船的人,但這些人大多也都是急於渴望創立事功的不得志者。既然都已是不得志者,那麽在資歷上也斷無實力可以為陸昭這個主官增添什麽底蘊。

再往深一層看,如果陸昭不能夠征辟到人望資歷足夠的屬官,不僅個人威望會有所下跌,對於車騎將軍府日後的征辟也會有所打壓。畢竟許多被征辟者任事之余也要養望,感官上很難接受與一些不入流的沒落世族亦或寒門相提並論。因此,陸昭還需在掾屬的選擇上動一動手腕。

陸昭第一個征辟對象乃是陳留王諶。王諶的父親乃是濮陽縣男王廓,北平亭侯王襄與中書監王嶠的胞弟。先前王諶曾為征南將軍王澤掾屬,名氣才具足夠,此次反攻京畿又上了陸家的賊船,可以說是不二人選。此次任其為殿中尚書府參軍,待日後自己卸任,無論是進階為禁軍武官亦或是轉入車騎將軍府,都算是一個美好的過渡。

然而除卻王諶,由於部分與陸昭交好的高門子弟仍在行台中書,因此余下的人中便沒有什麽可以拿的出手的。不過陸昭寧可自己名望損失稍許,也極力推舉了陳霆與許平綱二人分領司馬與殿中郎兩職。由於此二人仍各有兩千部眾,在如今捉襟見肘的戍衛中,也是不可小覷的力量。其余朝臣縱有怨言,也不敢明目張膽地反對。

不過對於那位吳樂吳副尉,陸昭倒不急於在殿中尚書府分給他職位。先前觀其行事風格,和對歷史上權臣的觀念,大概也不會樂意進這種個人意味較濃的編制中。

“陸侍中,皇帝陛下已下詔,降薛琬大長秋一職,轉度支尚書。另外,北門處有不少舊宿衛生事。”

如今長樂宮內外幾乎都是陸昭的自己人,中書印都不在長安,僅由王嶠等人墨批。因此皇帝那邊出了什麽詔令,自己也都能第一時間知曉。

此時陸昭身邊的陳霆講解道:“先前崔諒多仰賴河東薛氏輸送糧草,大長秋明降暗升也是理所當然。皇帝這是要以薛琬制衡侍中,若是秦州、涼州等地糧草不足輸送京畿,侍中也要早做準備才是。”